守正创新多元供给 时代华彩绚丽绽放 “十三五”的绵阳答卷·文化事业
本土原创话剧《国魂》,展现了“十三五”期间绵阳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生动的文化实践。(视觉绵阳蒲滔摄)
□本报记者郑金容
再见诗仙应未晚。12月2日晚,2020年李白诗歌专场吟诵晚会在绵州大剧院上演,一吟一诵之间,组成了李白经典的诗歌拼图。
12月17日夜幕降临时,电影公益放映员缪先友如往常一样,在仙海区徐家桥社区一期小区架起设备,开始放映电影《东溪突击》。像他这样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员,在全市还有170多名。他们,无论严寒酷暑,都会准时准点放映公益电影,为群众源源不断输送精神食粮。这个团队前不久被中宣部表彰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先进集体……
以文化人,文润绵州。从“富哉,今日之乐乎!”的“涪城会”到评选大禹、李白、李调元等历史文化名人;从李白文化、禹羌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国防科工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相辉映到携珍贵文物赴上海、深圳等地展览,绵阳文化的软实力不断提升。
5年来,绵阳市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强根固本,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在创新发展中勇往直前,助推文化事业、产业勇攀高峰,文旅融合加快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如今,绵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越发自信地阔步前行,文化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强基固本文化惠民彰显自信
11月29日,周末的市文化馆依然热闹非凡,绵阳市书协主席龚小膑正在对公益书法班的学员们进行结业指导。“每一撇一捺都有讲究,很考验笔下功夫,除了专注以外,还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自2019年首届公益书法研修班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对传统书法抱有赤诚之心的爱好者,通过“公益书法研修班”走上了专业之路。
东津路上,书画展、民间工艺美术展等展览在市美术馆举行。富乐山下,博物馆里不断更新的特色展览,丰富着市民文化生活。新冠疫情期间,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纷纷推出“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群众足不出户也可享受到文化大餐。
文化艺术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回到老百姓的身边。
5年来,为使群众生活中的文化味儿更浓,绵阳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大力开展文艺演出、陈列展览、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免费艺术培训,全力推进全民阅读、全民健身、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
与此同时,通过加强硬件设施,构建起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10分钟、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覆盖全市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可口可心的文化大餐送上门,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一座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感就在这日益丰富的文化惠民服务中展现出来。
对内,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增强了文化自信,为幸福“加码”;对外,绵阳携厚重家底走出去,每一步都走得坚定且自信。
新编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走进贵阳,“梅花奖”得主蒋淑梅等川剧艺人们携“福”出川,架起了文化沟通桥梁。话剧《国魂》走进中央党校,安州“说唱版”金钱板、抗疫话剧《疫战中的婚约》、儿童剧《哪吒》等登上全国各地舞台,再现绵阳舞台艺术实力。可以看到,绵阳根植本土文化,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独属于绵阳的文化品牌。
创新发展事业产业生机盎然
十多天前,话剧《疫战中的婚约》、相声《采访》等7件作品入选省文联2020年度百家“推优工程”,绵阳文化艺术创作再次得到认可。
5年来,像这样的“认可”并不少见。
《滚灯》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型原创3D儿童剧《哪吒》、音乐剧《溜溜跑马山》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舞蹈《藏地路上》获四川青年舞蹈展演金奖,音乐《爱你如初》、戏剧《暖年》获四川农民艺术节一等奖,表演唱《山水念》、话剧小品《恋曲》《我们的青春》获四川“群星奖”……而这源自于5年来,绵阳市积极落实政策,以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为己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势头喜人。
12月20日,主题为“1958这很绵阳”的非遗集市继续在跃进路热闹开市。省级非遗项目炳林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罗松正现场讲授的手工制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学习。而在一旁的扎染、刺绣、木雕、剪纸等非遗项目展示,也同样人气爆棚。非遗与商业的“联姻”,赋予了这条历史文化名街新的活力。
这样的“跨界”,在绵阳越发常见,每一次都产生了“1+1>2”的效果。5年来,绵阳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文化创意设计业、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现代传媒业和文化艺术培训业为主体的绵阳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涪城126文化创意园、涪城中国科技城软件产业园、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江油果语花溪农业公园、盐亭嫘祖故里文化产业园、游仙中国科技城文化艺术广场等不断涌现,这些各具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入驻。
值得一提的是,126文化创意园区经营管理公司实现管理模式输出,正在重庆、德阳等地建设运营5个文化产业园区,毫无疑问,这是“绵阳模式”的高光时刻。
产业兴,活力足。市文广旅局相关人员介绍,绵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第二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旅融合“诗与远方”未来可期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2019年初,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挂牌成立。文旅融合,向着“诗与远方”再出发。7个月后,绵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明确“一个枢纽基地、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就在上个月,2020绵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再次召开,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重大决策,再一次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发展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为绵阳文旅大发展点灯引航!
文旅产业既融合三次产业,又连接供需两端,事关国民经济循环、人民群众福祉。为此,绵阳市深入实施“大文旅”发展战略,围绕构建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旅游交通、公共服务、智慧旅游“三张网”建设,全方位衔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推动实现由单一景区景点管理模式向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转变。
同时,不断完善文旅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市级游客集散中心,着力构建落地自驾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多功能公共服务网;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智慧旅游网,做到“一部手机游绵阳、一部手机品绵州”。
“成都—北川—梓潼两弹城”“梓潼—绵阳—成都”2条红色旅游线路列入全省16条红色旅游线路;“藏羌环线”“蜀道三国”“川北巴山”3条非遗路线纳入全省“十大非遗之旅”;积极鼓励红色旅游、科工旅游、遗产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与研学旅行结合,打造“研学绵州”品牌;主动融入“大九寨”“大遗址”“大熊猫”文旅发展联盟,推进“文旅+城建”“文旅+美丽乡村”“文旅+科技”项目……厚积薄发的文旅经济正在成长为绵阳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绵阳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共计61.7724万人次,各级文化场馆到馆2.47万人次,馆外服务5.43万人次,线上活动点击4万余次。数据提振信心,更加反映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
文化是绵阳最靓丽的底色,旅游是绵阳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当文化与旅游融合,当诗和远方相遇,注定会是一场不平凡之旅。诗与远方,未来可期!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国宝)12月4日,梓潼中学2020级高一年级家校开放日如期举行。早上8点,天气虽是冬雨淅沥,校园却是喜气腾腾。高一各班家...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