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果农正在采摘猕猴桃
□王柯利本报记者赵斌文/图
日前,在梓潼县长卿镇天星村的猕猴桃基地,村民们忙着修剪枝条、清理杂草,一片忙碌景象。“鲜伯伯,今年收成如何?果子大吗?好不好卖?”镇纪委书记赵川云路过种植基地时向正在干活的种植户打听猕猴桃情况。
赵川云口中的鲜伯伯指的是鲜均章。鲜均章今年65岁,家住天星村五组。2014年,其因病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还未建成前,鲜均章家仅靠种养殖业,维持着生计。2016年,猕猴桃基地扩建发展之时,在党委政府的协调下,鲜均章在基地务工,年收入达到1.7万余元。2018年,鲜均章脱贫摘帽。
“我们村目前流转3000余亩土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余人,实现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天星村支部书记白飞龙介绍。
近年来,长卿镇党委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在企业成立初期,对资质进行谨慎评估,努力为农户争取土地租金。天星村猕猴桃基地建成达产后,实现猕猴桃产值3000多万元,每年为村民带来100多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同时每年为农户带来务工收入200多万元,还带动了20余户村民一道发展猕猴桃产业,“鱼渔双授”使贫困群众收入叠加提升,猕猴桃基地也被群众誉为“扶贫车间”。
据天星村一组白凤华介绍,今年是她到基地务工的第五个年头了,以前家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3亩玉米和水稻,2014年因丈夫摔伤,自己又因病入院,家里没有劳动力和收入来源,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时的困境没有压垮这一家人,2015年,在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她到猕猴桃基地务工,年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
“自己挣点零花钱,把日子过好一点,可以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两全其美”。66岁白香莲,是天星村一组村民,孩子在外务工,老两口靠种地生活,她闲时就到基地帮忙,年务工收入增加5000至6000元,白香莲乐呵呵地说。
“在家门口就能挣这么多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只要踏实干,都能挣到钱”本在家务农的殷贵兰一年下来收入不高,基地建成后,2014年入园务工,她吃苦耐劳,每件事都带头干,很快从普通务工人员晋升为基地C区管理员,如今她年收入3万多元,就近务工还可以陪伴和照顾家人。
“猕猴桃基地流转了贫困户的20户土地,占地55亩左右,每年我们都会督促企业及时将土地租金发放给他们,有的贫困群众土地租金收入有1000元左右”。赵川云说。据了解,近年来,梓潼县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畜禽、花生海椒、蔬菜水果、纤维林等脱贫产业,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同时,还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拓宽贫困户就业和增收渠道。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涉农企业帮助4600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生猪、海椒、青菜、油菜等农业产业,实现增产增收,20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9000多个,在解决就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农户增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梓潼篇8月30日登陆CCTV-10。该部纪录片重点以人文历史为主线,解读梓潼县传统文化...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