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达城寺庙知多少(上)

达州晚报 2020-07-06 09:31 大字

2017年5月,永丰街和万寿宫青瓦房。

1960年时的药王庙,后专区川剧团。朱达生 摄

□社区记者 郑景瑞

达州,是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老城。旧时的达州(达县),城虽不大,寺庙祠观庵却遍布大街小巷,素有“九宫十八庙,四寺不入城”之说。清末民初时,达城及周边尚存60多座大小寺庙,后因学校、团体所利用,或因年久失修,自然灾害而破损,到解放前夕所剩无几。如今,除清真寺尚存、西圣寺择址另建、文江祠依稀可辨外,其余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寺庙祠观庵(下称寺庙)的寺,出家人居住和供佛的处所;庙,祭祀鬼神和敕封、追谥文人武士的场所;祠,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和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观,道教的建筑;庵,专供佛教尼姑居住的建筑。达州(县)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寺庙的建设,建有典祀的文庙、武庙、文昌宫、城隍庙、火神庙、昭忠祠、龙王庙、川主宫、名宦祠、忠义孝弟祠、节烈祠等,群祀的祖师楼、五显庙、朝天宫、东岳庙、马王庙、轩辕宫、药王庙、梅葛庙、三圣宫、禹王宫、衙神祠、陈公祠、徐公祠、六相祠等,族祀的文江祠、王氏祠、郑氏祠等,以及黄龙寺、北岩寺、西圣寺、白马寺、清真寺和白衣庵等寺庙。这些庙宇大多集中在当年城西的长兴街和箭亭子街(今两条街为永丰街)、大西街、中心街和大东街上。

为了行文方便,根据所掌握的史料,社区记者采取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由多到少、逐条街巷的方式,对城区内的寺庙作简要叙述,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如今的永丰街上,曾经有四座寺庙,禹王宫、万寿宫、天后宫在北侧,水府宫在南侧。

水府宫:祭祀杨四将军,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贡生耿裕模等重新修建,旧为客、船两帮公所,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培修。光绪末年,在这里设立达县商会,解放后建立工商联等,20世纪80年代工商联移址后设有中共达县市委党校、达县市渡口管理所和达县市港口管理所,2002年建起滨江名苑商住楼。

禹王宫:先属长兴街,次属箭亭子街,为湖广会馆。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侨民欧鹏飞倡议建立。嘉庆时,官吏认为后楼过高,命令拆毁,后来复修。同治丙寅戊辰年间(1866-1868),祖籍都在湖广的文姓、易姓两个知县,劝募寄居在这里的绅士筹款培修,主要祭祀大禹。解放前成为南路米市,销售来自雷音铺、万石窝、两角寨的优质大米。酿酒业祭祀的杜康,木料业祭祀的鲁班,其神牌位也设在禹王宫。

万寿宫:先属长兴街,次属箭亭子街,为江西会馆,祭祀净明道祖师许逊、江西水神萧伯轩以及晏公。创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咸丰五年(1855)补修。

天后宫:又名圣母宫,福建和广东会馆,创修年代不可考。清朝嘉庆元年(1796),被白莲教焚毁,有《圣母经》一卷,天后圣母神录也保存在庙内,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郭南英倡导再次修建。

禹王宫、万寿宫和天后宫先后成为学校。民国五年(1916),在万寿宫创办丽明初等小学,以江西会馆全部田产、房屋作为办学经费,民国二十二年(1933)下期停止招生。民国十七年(1928),黄新然发起,几位热心教育人士捐款,在万寿宫创办淑慎女子小学校,民国二十二年(1933)停办。利用天后宫创办的西南开明两等(完全)小学堂(始创时间不详),其经费由两湖会馆的田产和房产收益开支,民国二十四年(1935)收归县有,并将左侧禹王宫划归学校,扩充了校舍,更名为城区第二小学,后更名为西城三完小校。如今为达高中永丰校区。

清真寺:今箭亭子街148号,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嘉庆十九年(1814)扩建,同治年间,又扩建水房,后曾多次进行大小修缮。如今,两棵古树生机盎然,立于大门左右,门楣上分别用汉文、阿拉伯文刻写寺名,占地面积726平方米,建筑面积546平方米,建有礼拜大殿。是达城1000多名穆斯林和新疆、甘肃、宁夏等外地来达经商穆斯林的礼拜之处,也是伊斯兰教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聚会、礼拜、诵经的场所。

当年的大西街,寺庙最盛,北侧一座接着一座,从西往东,分别为朝天宫、西文昌宫、关帝庙、陈公祠(在陈公祠巷内,但紧傍大西街)、三元宫、药王庙、火神庙,下侧轩辕宫紧靠南门城墙。

朝天宫:修建年代无考,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达州知州郎炳补修,光绪中,绥定知府增贵集款培修。每遇庆典,达县的清朝官吏都要聚集这里举行活动。民国十九年(1930),川陕边防军在达县城西门外黄泥碥设立无线电台,后迁朝天宫。民国二十二年(1933),为红三十军军部驻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开办私立通川中学,解放初,达县初级中学(今达一中)搬至这里办学,1956年搬到田坝新校区(今达一中老校区)。同年9月,举办达师速成师范班,1957年10月,开办达县教育学院前身的达县专区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今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一部分。

西文昌宫:又名梓潼宫,清朝雍正十年(1732),达州知州朱介圭建,民国元年(1912)废弃祭祀,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民间流传的梓潼神,因屡显神灵,唐玄宗追封其为左丞相,唐僖宗加封为梓潼大帝,后为专门掌管官运、文运的天庭最高掌管者。民国十四年(1925),养正初等小学堂设于此,其经费由几个知识分子发起募集,也利用一部分庙会资产,民国二十二年(1933)停办。原达县地区京剧团职工宿舍,今东与西城派出所相邻。

关帝庙:又称关岳庙、武庙,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建。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雍正八年(1730),追封关帝三代,修建后庙奉木主;乾隆三十九年(1774)补修;道光四年(1824)升入中祀,改称武庙;道光十五年(1835),八省客商将公称利息结余的银两捐出进行培修。民国初年,庙内增加祭祀忠武王岳飞,将正殿改为武成殿,二门为武成门,大门署名关岳庙。东西两房,祭祀张飞、赵云等历代名将24人。解放前夕,住有国民党保六团。1952年至2000年间,关帝庙为中共达县县委驻地的一部分,今为居民住宅大院,当年大门约在今大西街176号至186号之间。

三元宫:修建年代无考,为陕西、山西两省侨民修建,祭祀关帝。三元之称,则由庙中附带祭祀天、地、水府三官而得名。1952年10月,达县公安局从衙神祠迁于此,2010年再迁至南外,今为达川区公安局警苑小区和通川区八小一部分。

药王庙:修建年代无考,祭祀华佗、孙思邈,为药帮公所。民国十五年(1926)秋,陈仲弘(陈毅)到达县时住在这里,接见了绥属联中和县中学生代表张元昌、张端绪(张爱萍)、魏传统、王荣树、田闻蝉等进步青年,并指导他们在县城秘密成立革命文学研究会,还应邀作了《革命文学之使命》的专题报告。民国十三年(1924)春季办在大西街老盐店的明达公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将药王庙扩充为校舍,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停办为止。1951年1月,开办农友电影院,次年改为五一电影院。1953年4月,成为达县川剧团场地,1958年3月9日,达县川剧团改建为达县专区川剧团。2000年左右,这里修建起楼房。

火神庙:又叫炎帝宫,祭祀祝融,修建年代无考,清朝嘉庆年间和光绪二十一(1895)两次重修。火炮业信奉金花圣母,每年六月十三日(传说圣母生日),县城同业人员到火神庙办火神会,祈祷四季平安,生意兴隆。民国二十六年(1937)冬,镛民电影院徒工王开文检片时不慎失火,将摇片室(放映室)及火神庙一起烧毁,人称火烧火神庙。1960年3月,宣汉杂技团组建成达县专区杂技团,团址设于此(原大西街8号),2000年左右,这里修建起楼房。

药王庙与火神庙,原址在今大西街28号的金地阳光楼宇大门左右。

轩辕宫:又名三皇宫,修建年代无考。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咸丰七年(1857)、光绪十七年(1891)先后培修,祭祀伏羲、神农氏、黄帝。原达县二轻工业局的一部分,今为丽笙商务酒店。

1981年12月,娘娘庙街与中心街合并,更名为如今的中心巷。

娘娘庙:一名紫霞宫,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建,当时,达州领兵官千总张冲霄缺乏继嗣,捐助住宅为娘娘庙的庙基,不久得了儿子,达州人深信不疑,纷纷捐款捐物,建修娘娘庙。乾隆三十五年(1770)复修,同治十二年(1873)补修,光绪年中培补修。解放后为达县武装部后面的场地,位置约在今鹅市巷与中心巷口公厕之后。

王家祠:或叫王氏祠,在娘娘庙街与马蹄街交界处,民国十五年(1926),张小康和张子履等在此开办达县合计铅印公司,首次采用平台印刷机和圆盘机,承印学生课本、表册、名片等。解放前为达县城守镇驻地,1950年城关镇改为城关区,1953年改为城关镇,1960年改为城关公社,1977年,城关公社分出东城公社、西城公社。建立达县市后,为达中共县市委驻地。通川区委搬离后,这里成为一家酒店。

新闻推荐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荷香十里(魏代龙摄)荷韵盈盈(陈思学摄)荷塘靓影(安居林摄)荷香悠悠(陈思学摄)风送荷香(林明摄)花间流连(倪天林摄)小荷初绽(何云摄)玉洁...

梓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梓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