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古道观 清幽存千载

绵阳日报 2020-06-07 06:49 大字

上清观

道观里的戏楼

立碑保护

道教摩崖造像

“上清”是道家所称的神仙居处,很多道观都喜用“上清”来命名。梓潼的“上清观”便是如此。这座古道观创始于隋开皇年间,重建于明成化,毁于崇祯后,再逐渐兴盛于清代康雍乾年代。经过时间的洗礼以及数度的破坏与重建,至今仍然屹立在梓潼的山野间,成为乡村世俗文化与传统古建筑的代表。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

道教盛行下的产物

梓潼上清观位于梓潼长卿镇油坪村四社的豹子洞山梁东坡山脚下,离县城不远,因此常有人去道观游玩,如果遇到庙会时期,更是热闹。和七曲山大庙一样,上清观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最早要追溯到隋朝年间。

隋朝开皇年间,上清观开始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这就导致建筑容易受火灾雷雨等破坏,加上朝代的更迭,很多原有建筑多次被破坏。上清观也不例外,从开皇年间修建后,上清观便多次遭受天灾人祸,导致数度重修。有书记载,明成化年间道观有一次大规模的重建,但崇祯后被毁,后来再逐渐兴盛于清代康雍乾年间。目前观内保存最久的建筑便是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

“上清观虽然多次被毁,但都得以重修,也说明了它在当地的重要性。”梓潼县文管所所长吴晓龙说,千百年来,道教文化弥散于乡土社会、渗透于民俗文化,无数座散见于城乡、山川的道教宫观,成为道教世俗化、民间化、乡土化的主要载体。

东汉年间,道教兴立,最初传道活动兴盛于西南、汉中一带,地处金牛要道上的梓潼,自然深受其影响。从张道陵途经兜鍪山收二九为徒,到七曲山修建张亚子祠,梓潼一带宫观林立,仙乐飘绕,上清观就是道教盛行的产物。

上清观自建立后,十里八乡的人常去道观里,唐朝时期全国各地道教盛行,上清观更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七曲山大庙盛名在外,来梓潼必去七曲山,但在很多当地人眼中,除了七曲山,梓潼还有很多道观圣地,上清观就是其中之一。

历经千百年变迁

咸丰《梓潼县志》载:“上清观,县南二十五里,明成化间创。国朝雍正间,邑令刘应鼎重建。”资料记载,上清观坐西向东,属于典型的川西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860平方米。四合院由正殿、戏楼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其中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式,面阔三间,素面条石为台基,房屋建筑为穿斗式梁架,斗拱独特漂亮。正殿对面为戏楼,只要走进上清观,就能看到十分显眼的戏楼。

戏楼坐东向西,有两层,面阔三间,进深11檩,单檐歇山造,呈凸形平面布局,建筑面积118.36平方米,下层高2.15米,由18根方石柱支撑。房屋上有葫芦宝顶、鸱吻吞脊、翼角飞翘,脊饰有瑞兽祥花、戏剧人物、神仙等图片,寄托着美好的祝福。据清代岳考祥《重修上清观募化碑志》,该戏楼创建于道光十一年。据现代庙史碑载,民国二十六年戏楼有维修,2005年再次维修。道观里还有左右厢房面阔三间,一楼一底共二层结构,面积大,可供来道观里的人居住。

去过上清观的人都知道,院里还有一株千年紫荆树,干枝一分为三,再分至十几,高比殿宇。树的旁边立有碑,碑文称“树龄约1100年”,据传,曾有人欲百万求之而不得。

多年来,古树和古道观相互陪伴,如闲庭信步般看着周遭的瞬息变化。

作为文保单位得到保护

山间古道观,清幽存千载。从隋朝修建,到经历破坏重修,一路走来,上清观成为梓潼道家文化盛行的一个体现。如今,除去这层属性,其本身作为古建筑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从现存的规模看来,上清观在最鼎盛的时候应该很热闹,除了正殿,还有厢房,甚至还有用来演出的戏楼,这些都证明了上清观曾经的热闹。”绵阳历史文化爱好者李戴曾实地去过上清观,并将上清观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他告诉记者,上清观的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有正殿、厢房和戏楼,这在一个乡野山村很是罕见。“此外,上清观后侧山崖上,还保存着一些道教摩崖造像,文保资料和观内碑刻均称是为明成化中重建庙宇时所造,是目前梓潼境内发现的最大的道教造像,造像精美,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为了对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1990年上清观被列为梓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晓龙告诉记者,如今,“文保”单位的保护标志碑竖立在上清观大门前,既是对它文物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它的一种保护,相关部门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会定期对文物进行保护。

新闻推荐

梓潼“两弹城”升位 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本报讯(彭彬记者赵斌)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位于梓潼县的“两弹城”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梓潼县的“两弹...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