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道观建乐楼
借“道场”为“戏场”,清代中叶以后,佛寺道观有了更多戏楼建筑,体现了宗教与宗教、宗教与世俗的贯通和融合,在“三教合一”的寺庙,于庙会、香会演剧,体现出宗教信仰的民俗化与世俗化。
清光绪年间,丁治棠前往省城的路途中,记有佛寺演剧或建有戏台者:在南部上保宁的石路上,“旁矗高山,巅拥翠柏,建庙名长乐寺,春夏常演剧也”;在青岩山,“过千佛岩,肖观音像,金色有光。建戏台,香火称盛。依岩凿大佛,旁列罗汉尊者,牌匾如林”。
成都金华寺 成都北郊有金华寺,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金华寺碑记》记载,“锦城之北天回镇,沿溪上不数里,有金华寺,古名刹也。”寺庙大殿梁上题记“乾隆肆拾贰年岁次丁酉仲冬月建”。据道光二十年(1840年)《新建乐楼碑记》,清代中叶成为“三教合一”的庙会寺庙,供祀儒、释、道“众神”,大殿供祀释迦牟尼,东西庑为牛王、马王、三圣,后殿有观音、关帝、文昌、药王、川主。载于碑文的神会,有牛王会、观音会、娘娘会、文昌会、药王会,“每年庆祝,于庙内牛王一会,出租谷十石;观音、娘娘一会,出租谷十石;文昌、药王一会,出租谷十二石,以为演戏之资。”经会众商议,暂停演戏,集资修建戏楼。历时五载,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建大吉,“远近来观者,观此宏杰壮丽,莫不称而赞之,谓其甲于一方也。”为门楼倒座戏楼,过路台,三面观。由18根青砂石柱承重,台前4根石柱,镌刻着两副抱柱楹联。粉壁间有伶人题墨,可辨者:“甲子年大顺班拜,《宫仁井》《聚沙河》《梅花赞》《蛇血洞》”“川南大顺班演唱,同治四年新正月十一日开台,早戏《黑水分州》,正目《金串珠》”“金竺班拜”。据当地老人口碑相传,清末,因发生凶案,僧散庙空。民国时由尼众主持。金华寺的万年台“出戏”,凡在此演出者,会有绝佳技艺的发挥。
绵阳马鞍寺 位于绵阳东50里的马鞍山,即今刘家镇曾家垭村。原寺毁于明末。清乾隆年间,寺僧募化,建成该寺,亦是“三教合一”的庙会寺庙,有天王、大雄、观音、玉皇等殿。寺前广场,即为戏场坝,有戏楼与寺庙相对。戏楼于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落成之日,请来绵竹庆华班演出“踩台大贺戏”六本,戏楼的粉壁上尚有班目、戏目等题墨。
梓潼金鹅寺 位于梓潼兜鍪山,为民间“三教合一”的庙会寺庙。现存清同治、光绪年间《神灵有感碑记》《文祖圣庙碑记》《乐楼碑记》等碑刻。原有山门乐楼、大佛殿,左文圣殿、右牛马二王殿,左廊财神殿、右廊娘娘殿。现存清光绪六年(1880年)《乐楼碑记》,记载了戏曲之源、戏楼之兴及庙会演剧的情况:
“自白登后,而汉有戏。乐园兴,而唐有歌,则宋承因之演唱,元亦继而酣歌焉。及明清罔有风愆之儆。偕我士庶,咸纵耳目之观,直以喜神乐众,惟斯为最。故城市乡寺,到处恒设乐楼。若我金鹅寺,则从古即无。然古无今有不为过,而无者可令其长无乎。爰出文昌、娘娘两会所积之钱谷,并及四方化来之资财,则内修阶梯、中面天井、外砌坦梯、下建乐楼。”
每年的农历二月下旬,举办马王会、娘娘会,“演戏以悦来观者。”金鹅寺毁于1960年,1993年当地民众复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斌)“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领了14万理赔款,多亏有了党的好政策!”近日,在梓潼县文兴镇场镇,一个特殊的现场理赔会吸...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