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路越走越宽
本报讯(李自芬记者冯松)近日,梓潼县许州镇栏杆村“1+5”生猪扶贫养殖基地获得了第五笔收益:出栏3210头生猪卖出89.7万元,扣去人工水电等成本,全镇108户贫困户平均分红5230元,分红额度比去年同期提高13%。
梓潼县在创新改革中聚焦产业扶贫,探索出“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的“1+5”生态循环生猪代养产业扶贫新路。其基本做法是,县委、县政府是产业扶贫的组织者,负责制定规划、搭建平台、整合项目、落实政策;龙头企业制定生猪养殖标准,全程提供生产原材料和技术服务,回收产品;金融部门为贫困户提供产业扶贫贷款,政府提供担保;扶贫专业合作社是产业扶贫的主体,负责构建利益分配机制,选择经理人经营管理;农场主连片种植果园,消纳生猪粪污;贫困户用扶贫贷款和政府补助折股入社,按股分红。
高起点规划生猪代养场。梓潼县根据
环境承载能力,组成由环保、农业、扶贫、国土、水务等部门参与的生猪养殖场选址专家组,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选址。集中规划了潼江沿岸的生猪限养区、承载能力强的生猪宜养区、20万亩蜜柚核心区、辐射带动区等,确保选址论证科学、安排合理。全县29个贫困村都规划了扶贫代养场,个别贫困村在本村不适合建代养场,采取飞地建设模式(异地选址建设)。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把所有贫困户整体纳入合作社范围,把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和贫困群众现有资源资本化、产业化,贫困户用政府补贴款和扶贫贷款入股,集体经济组织用扶贫周转金入股,合作社按每30户左右一栋的比例修建“1100”生猪代养场。
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生猪规模养殖场。代养场圈舍按照欧美技术要求进行设计,统一施工,采用降温水帘、动力风帽、地暖、漏缝板、自动水线、自动料线、自动控温、固液分离机、盖泻湖式沼气、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国际国内先进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常年保持室内温度恒定在28度,提供生猪生长最佳环境。为消纳生猪粪污,实行种植业和养殖业全挂钩,建设一栋生猪代养场必须按照5头猪1亩地的比例建设种植园,通过农场主流转土地等方式建设200亩规模以上果园与之配套,这样既能消纳生猪粪便、改良土壤,又能降低种植业的肥料成本,同时贫困户也能通过流转出的土地,获得租金收入。目前,全县循环农业总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高质量经营管理,使生猪养殖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生猪代养场采用先进的养殖设施设备,同步配备高素质的饲养人员,由龙头企业进行饲养人员的统一培训、管理,有效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从而提高生猪代养场的代养效益。一般来说,一栋“1100”代养场一名专业养殖人员即可,经培训后上岗。养殖过程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投料、喂料、饮水等都实现了智能化,每栋代养场有一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定期检查代养场运行情况。建立“猪场粪污-干稀分离-沼气净化-干粪还田-沼液灌溉-果园生态”场园化内循环模式,将正大50万头生猪和20万亩蜜柚基地配套发展。建立“养殖场粪污-有机肥厂-有机肥-粮经果蔬-专业饲料厂-养殖场”工厂化外循环模式,将大型养殖企业与有机肥企业配套结合,通过工厂化处理,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
为保证贫困户长期稳定收益,龙头企业坚持在养殖环节把赢利点放在饲料生产、畜产品深加工、品牌溢价、规模经营等环节;坚持收益向农户倾斜,确定代养最低保护价,在市场价格高时适当上涨代养费,扶贫专业合作社收益除逐年归还农户贷款和扶贫周转外,全部用于贫困户和集体分配。据统计,全县贫困村代养场目前都实现了3次以上分红,精准识别贫困户全部受益,每次每户贫困群众分红额度达到40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9月26日,《衡阳日报》在第六版“特别报道”版推出《神秘的“两弹城”》,这是《衡阳日报》刊发的第二篇关...
梓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梓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