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城 打造西部文化强市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绵阳发展成就巡礼·文化篇

绵阳日报 2019-09-23 07:37 大字

时光流转,文化繁盛。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在涪水之滨设置“涪县”,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千百年来,滔滔不绝的涪江水润泽了绵州大地,滋养了绵州的灿烂文明。从时光中一路走来的绵阳,得天独厚,头上拥有许多文化“名片”。

悠远神奇的禹羌文化、魅力独具的嫘祖文化、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昌文化、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边堆山遗址、千年古汉阙,皇家帝子楼越王楼、“双刘”涪城相会富乐山等古迹,处处都蕴藏着故事;治水英雄大禹、浪漫诗意的谪仙人李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著作“巴蜀《百科全书》”的李调元、现代文学家沙汀等名字,无不昭示着绵阳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璀璨耀眼;以梓潼卧龙山千佛崖、绵阳碧水寺和魏城圣水寺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光彩夺目,以白马藏族和羌族为代表的民族遗存多姿多彩……

这些独特的文化韵味,装点着涪江的历史长河,汇聚成现代绵阳价值连城的文化瑰宝。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曾巨光钟欢/图

看今朝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惠民乐民

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充分体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精心绘制的绵阳文化改革发展“路线图”和“施工图”下,绵阳文化事业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基本文化服务体系,精心设置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阵地作用。公共文化馆免费开放自实施以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切实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美术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自325个遍布城乡的“五馆”免费开放后,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抑或是工地,都可以看到广大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福利的身影。

“我们将川剧演出送到平武最远的乡镇、学校,每一场演出,都收获了观众们的喜欢。”天青苑川剧团团长周祥新告诉记者,今年8月,平武县2019年“送戏下乡”活动启动,天青苑川剧团的34名演员陆续走进平武,为群众送去精彩的传统川剧。他们去学校、去山区、去群众们的家里院坝……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文化演出。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求,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福利,绵阳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健全和完善市、县(区)、镇(街办)、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放眼绵州大地,“文化之花”繁盛开放。“绵州大舞台”持续开演、农家书屋进村入户、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市“书香之家”评选、惠民演出走近家门口、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润物无声,甘甜沁心,老百姓也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文化产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从两千多年走来的绵阳,拥有许多文化“家底”。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全国文明城市,6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三线建设遗址40余处,10余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馆藏珍贵文物达5400余件;400余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些“家底”,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影响广泛,让绵阳发展充满自信,每一步都走得掷地有声。

近年来,绵阳市文化产业正在全面融入全市国民经济总体格局,发展速度逐步提升,总量规模日益扩大。随着126文化创意园、李白文化产业园、中国科技城创意设计产业园等园区逐步投入建设或运营,全市文创园区达到7个,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发展态势正在形成。2013年12月,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4年3月,成功列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辐射地区……政策效应的不断叠加,为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预热期(1978—1999年)、初创期(2000——2005年)、攻坚期(2006—2011年)等发展阶段,并在十八大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期。绵阳市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着力打造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培育一批绵阳本土文化产业品牌,为绵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注入活力。”据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绵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第二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尤其是文化制造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文化旅游业势头强劲,文化服务业活力增强,成为拉动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一业兴,百业旺。如今,绵阳市把绵阳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全面开花”,不断加码经济发展,刷新着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纵览七十年,绵阳文化发展已然迈进新时代。如今,文化和旅游融合,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新起点、新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绵阳正不断优化资源,壮大文旅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美好生活的渴求,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忆往昔

讲述者:赖松廷(79岁,绵阳市文广旅局退休干部)

小时候常听父亲讲1949年以前的乡村,没有什么文化活动,“白天背太阳,晚上数星星”,没有歌可唱,没有舞可跳,更没有书可读。

解放初期,我才十来岁,对那时的文化活动也有些感触。县上派来的土地改革工作队,都是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发动村里的青少年排练文艺节目,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出。舞台正中的屋檐下,悬吊着不明不暗的三盏煤油灯,照着舞台中央。舞台另外三方,用宽宽大大的竹编晒席围了起来。这样的舞台,在当时算是有相当规模了。工作队的同志叫我编写了两段唱词,还叫我上台去演唱,我成了全村唯一的小演员,高兴得不得了。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化事业得到相应发展,形成了一支包括专、县两级群众文化宣传、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图书发行、电影发行放映等部门组成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1956年

绵阳县、三台县建立县图书馆,绵阳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始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绵阳市各个县市区成立了标准化图书馆,海量的图书馆藏为市民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

1985年

1985年2月,省辖地级绵阳市建立,同年6月,绵阳地区文化局改为绵阳市文化局,绵阳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至2000年,陆续建成西山风景名胜区、市图书馆、碧水寺风景名胜区、涪江影剧院、市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大楼、新华广场,修复了李杜祠、绵阳博物馆等。

2012年以后

2012年6月,撤销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绵阳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组建绵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2019年1月,按照《绵阳市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截至2018年

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美术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新闻推荐

绵“扬”古蕴 科“博”未来 “走进中国科技城·百家党媒绵阳行”大型采访活动掠影

走进李白诗歌小镇体验飞行模拟器驾驶(据新华社)仿生螃蟹机器人演示(据新华社)太白碑林品诗韵参观绵阳市博物馆9月3日至7日,“...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