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送险亭(上)

广元日报 2019-03-28 01:01 大字

2016年11月3日(农历十月初四)晴

出大庙向南驱车3公里,至七曲山水观音,传说中的五妇岭。“石牛粪金”的故事,剑门蜀道的古柏在这里都画上了句号。

这里文化符号颇多,有水观音佛教寺庙群;五妇墓,五丁泉,五丁庙,五妇庙;“瓦口关”,蹚脚石;送险亭,古道真迹。在众多文化符号里面,送险亭极致的中庸之道和人性光辉,古道遗迹的瓷釉光华昭显出强大气场。

七曲山地处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地貌渐平。送险亭为险夷交替的临界点,故建送险亭。古往今来,为秦蜀古道重要节点,地方官和过境士人多有记述。清代梓潼令张香海在《重修送险亭碑记》中写道:“送险亭……言蜀道之险,由此而尽,故以送名。”

自秦至蜀,过了送险亭,蜀道便进入成都平原边缘,坡去平来;而自蜀至秦,险戏方始。

此时,我于送险亭北眺南望,苍蟒尤门、剑山群峰遥遥远去,平坝浅丘旷野渐开。成都在望,心宽气舒。“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张问陶《出栈》)。”古人骑马至此遥望平畴千里的锦城,回望被自己甩在身后的千峰万壑,是怎样的一种成就和欣慰啊。今天,虽然现代公路已经冲淡了这种欣喜,但此时的我,分明在心里手舞足蹈。

且慢。

“历尽艰险才搏得脚跟站稳;前途坦夷岂能够掉以轻心。”张香海的亭联意味深长,似乎专门针对我此时的忘乎所以。穿过送险亭回望,又见一联:“头头是道夷送险也送,步步之间心平路则平”。此联为明代万历年间绵州知州毛震所作。分明写给从成都往北的人。

张香海一语双关,给脱险之后的路人及时敲响警钟,给人的警醒直戳灵魂,让人觉悟清醒:平也不一定真平;毛震给即将入险的路人的宽慰则直抵内心柔软之处,倍感温馨,心态立即平衡:险也不一定真险。两幅亭联,一南一北,珠联璧合,南来北往的人从行动到心态被照顾得妥妥帖帖。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被这小小六角亭发挥到极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如今的送险亭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不巍峨不壮观也不高大,灰灰地,在五妇岭众多的建筑中简陋至极,但两幅亭联上柱,便活色生香,尽显人性关怀。如此一来,“送险亭”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地标概念,而是一个高大上的文化符号。

现代人也为送险亭撰联,如远近闻名的心愿堂长联:风云来秦陇看岚映五妇照晚剑泉翠拥七曲送走千里关万峰感古意苍茫回首低吟放翁句;平畴接剑门望烟横白马辉映左绵势奔涪潼迎来玉砌金堆正壮怀激荡引吭高唱稼轩歌。相对两幅古联,却难有实质性超越。

穿过送险亭,见“赠蜀王妃墓”,即五妇墓。《华阳国志》载:“梓潼县,郡治。有五妇山,故蜀五丁力士所拽蛇崩山处也。”五丁开劈秦蜀通道,并迎秦国五位美女和石牛入蜀,梓潼树神不忍看蜀王好色亡国,变化成蛇,与五丁斗,压杀五丁和秦国美女。而石牛则惊遁至梓邑城南三十里的四堆山,在一洞口化为了巨石。这就是今天梓潼县南的石牛镇,县令张香海立碑题字“古石牛堡”。

“五妇倾国青山有幸,千秋笑柄蜀王无知”,五妇墓只有碑联没有落款,墓碑估计为近年打造景区而建。秦王送给蜀王的五位美女尚未到达蜀都就香消玉殒,仍被蜀王加冕为娘娘,同五丁一样在此享受祭祀。像所有旧时代美女一样,五位秦女不过是君王江山棋盘上的一枚棋子。美女永远让人怜惜,而蜀王却落下千秋笑柄。五妇墓一如扬州“鉴楼”。然而,自开明以后,蜀地君王笑柄依然层出不穷。秦始皇咸阳建阿房,隋炀帝扬州造迷楼,宋徽宗汴京修艮岳。为人欲劳民伤财,为享乐天怒民怨,害己亡国。

“鉴楼”鉴谁?“鉴楼”不鉴!

(熊芙蓉)

新闻推荐

刷15秒容易、看本书太难,沉迷短视频让你愈发“空虚寂寞冷”

当搞怪叫喊的“好嗨哟!”声音通过手机传进万千青年的耳朵里,短视频类手机App的用户量随着歌词中“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冲...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