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梓潼古蜀道上de“三国故事”
卧龙山半山腰诸葛泉旧址
卧龙山诸葛寨古寨门
位于演武乡的古柏王
三国时期,梓潼是蜀汉一方的兵源轮换和后勤基地,也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的一个战略集结地,留下了马鸣乡刘备驻兵扎营的御马岗、卧龙乡诸葛亮屯兵积粮的诸葛寨、演武乡张飞演武的练兵场、七曲山传说张飞大战张郃的瓦口关、张飞植柏表道的翠云廊、七曲山金脸关公等众多三国文化故事和遗迹。近日,记者来到梓潼县金牛古蜀道上,探访这里传承了上千年的三国文化,重温那些鼓角争鸣的三国故事。
□冯松王远金本报记者陈荣文/图
御马岗见证“蜀汉兴衰”
在梓潼县马鸣乡,有一个地方叫御马岗,刘备曾经在此驻兵扎营,一座御马古刹牌坊巍然而立,上面楹联记录了刘备三分天下的伟业故事:“继承汉统驰骋疆场运筹帷幄驻跸御马,光复基业纵横寰宇羽翼扬威齐挥金戈。”在这里,至今仍有“拴马桩”、“饮马缸”等刘备扎营的三国遗迹。
“建安十九年(213年),刘备率数万大军,从葭萌关(今广元市昭化镇)进攻成都,兵临兵不盈千的梓潼,县令王连闭城不降。《三国志·蜀志》记载:‘先主起事葭萌,进军南来,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迫也。’刘备大军就驻扎于梓潼城东的御马岗。为了能尽快攻取成都,刘备绕城而过,直取涪县,梓潼得以保全。刘备定蜀后,认为王连忠义,并委以重任,命其为蜀汉司盐校尉,此事成为了刘备仁厚待人和善于用人的一段三国佳话。”梓潼县文史专家尹安国说。
“千里天府,此为屏障。”梓潼乃三国蜀汉之川北军事重镇。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之后,为占踞汉中,对抗曹魏,分广汉郡北部,在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梓潼,设置了梓潼郡,并任命有坚守葭萌关之功的霍竣担任太守,升为裨将军。当时梓潼郡扼川北咽喉,辖剑阁、汉寿、白水、涪城、昭化、汉德七县,有梓潼、涪县、白水、汉寿、剑阁等地,从此梓潼成了蜀汉驻军屯粮的战略重镇,这也是梓潼三国遗迹众多的原因之一。
翠云廊张飞“植柏表道”
从梓潼北上,剑门蜀道沿途都是苍翠挺拨的行行古柏,远望好似青翠的云带,如同绿色走廊,被誉为“翠云廊”。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以张飞领巴西(今阆中)太守,当时军务频繁,必须随时向成都传送塘报羽书。然而从阆中到梓潼一带山势险峻,道路难以辨认,于是张飞便令军士‘植柏表道’,于是就形成了今天长达300余里古柏参天的‘翠云廊’。”梓潼文史专家仇昌仲介绍,梓潼古蜀道不止张飞一人植柏,但梓潼民间仍然把植柏的首功归于张飞,翠云廊因此也就成为了一处重要的三国遗迹。
在翠云廊南端,梓潼城北五妇岭上,有一道巍峨壮观,踞险壁立的三国文化遗址瓦口关。相传瓦口关是桓侯张飞大战张郃之处。《三国演义辞典》载:“瓦口关在四川梓潼县城北,这里山峦起伏,是古驿道一隘口。”
瓦口关青砖筒瓦,巍峨壮观。从墙脚到箭楼高十五米,关上建有桓侯庙,彩塑张飞像,“豹头环眼,燕含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再现了当年“猛张飞”的威武神态。关楼之下的右侧内殿,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坐像,左侧内殿,塑有蜀汉丞相诸葛亮、梓潼郡太守霍峻、梓潼县令王连的塑像,恰如梓潼三国历史的“群英会”。
演武铺重温“鼓角争鸣”
诸葛亮为战胜曹魏,兴复汉室,先后6次北伐。梓潼演武铺,则是诸葛亮北伐的必经之地。至今还保留有当年蜀军演武厅遗址,如烽火台、六角亭、碑记。位于演武场北的演武坝,长约300米,宽数十米,可容千余人操练,至今坝址仍存。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首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曾驻兵于此,并在此演练兵马。演武铺原名阳沔戍,后因因诸葛亮在此驻军演武,此地又扼蜀道咽喉,为军事要地,为纪念武侯在此操兵演武,就更名为演武铺。”尹安国说。
在演武场镇的西北方向,耸立着一座小山,距地面50多米。东西宽100余米,南北长300余米,三面陡峭,无法攀援,北面与倒马坎相连。倒马坎左边紧依密林山脊,右边是陡峭的山坡悬崖。站在倒马坎向南望去,过了梓潼到成都一马平川,向北看去,剑门山脉,崇山峻岭,翻秦岭,直到汉中。车马行至此,常马失前蹄,人仰马翻,所有叫“倒马坎”,地势险要,这里扼梓剑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
在倒马坎上方与道子梁交界的山脚下,有一条天然的大草坪,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诸葛亮的点将台就设在此,阵法演练,士兵操练,将官比武,出征动员,都在这里进行。在点将台后面,有一条石板路,沿石板路上去,就到了道子梁、七星山,羊子岭的半山腰,这里也曾经是蜀军安营扎寨的地方。蜀军曾在道子梁,羊子岭,烟灯山上各筑有一个烽火台,以报敌情,现烽火台遗址尚在。
“传说由于蜀国驻军多,演武铺经常缺水,一天张飞骑马沿途视察时,看到老百姓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给将士喂马,于是拔出长矛,照地上猛戳下去,顿时一股清泉喷涌而出。从此,老百姓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了。为了纪念张飞,老百姓把这口井不叫井,叫做‘桓侯饮马池’,至今桓侯饮马池依然保存完好,在演武场镇安装自来水前,该井是演武场镇唯一的生活用水地。”尹安国介绍。
说起诸葛亮北伐,不得不说梓潼城西15公里卧龙山上的诸葛寨,卧龙山也叫葛山,《舆地纪胜》载:“葛山,亦名亮山,昔诸葛北伐,尝营此山因名。”山形椭圆,四面陡峭,现在诸葛寨四寨门尚存,睹此遗迹,三国烽火仿佛就在眼前。
诸葛亮第四次率军北伐时,蜀军就驻屯于卧龙山诸葛寨,蜀国大将魏延率本部兵马,驻在背靠卧龙山的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与诸葛寨成犄角之势以作策应。白雀村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三国名将,还修建了魏延祠,至今香火不断。
对于诸葛北伐,梓潼人还有一大重要贡献,那就是“木牛流马”。《晋汉春秋》载:“章武九年春二月,亮复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鉴于前4次北伐多因运粮困难,而被迫撤军的教训,诸葛亮根据梓潼“平去坡来”的蜀道特点,采用木牛运粮,在演武以南路平使用马车运输,以北山路陡窄路段,则使用独轮车(又名木牛)运粮,一人运输可供百人食用。梓潼人胡忠、杜睿在李撰的指导下,善造木牛流马,博学多才的李撰亦是梓潼人。相传三国时期在梓潼县城和演武铺等地,曾有制造和维修木牛的铁匠铺十数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金容)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体局主办的“越舞越好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绵阳市群众广场舞展演...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