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绵阳日报 2018-07-21 08:29 大字

(上接第1版)促进旅游、精品农业、民族工艺等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支持北川打造民族生态强县和西部通航产业高地。支持平武深度融入大九寨旅游环线,打造四川生态旅游强县。

加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组织领导。成立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战略研究、总体策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制定落实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方案。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指导意见,分区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完善区域协同利益分享机制,推进市场化项目合作,研究制定跨区域合作项目经济产出分配办法。

3.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措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支持各地培育1-2个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几个百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强县。提高先进制造专项支持资金规模,支持重大产业培育发展、重大布局优化调整、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运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六大重点产业,着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四川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全市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核技术应用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技术升级等。力争到2025年打造3000亿元级电子信息、2000亿元级汽车、1000亿元级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培育先进制造企业群体。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加快形成“千亿级企业领航、百亿级企业带动、十亿级企业支撑”的大企业大集团群体,力争到2025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2000亿元以上企业2户、500-1000亿元企业3户、100-500亿元企业5户、10-100亿元企业50户。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制造业本地配套率,培育一批制造业品牌和单项冠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涌泉计划”,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力争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万户,规模制造业企业达1600户以上。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态。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发智能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健全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发展绿色制造,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先进模式转变。力争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位居西部同类城市前列。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健全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落实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加快建设西部现代服务业强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做强科技服务平台,重点探索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公共研发服务模式和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领域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物流体系,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和一体化建设,推进标准化仓储网点和城市统仓统配项目建设,构建城区及乡村终端配送网络。稳步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支持银证保等金融机构来绵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金家林总部经济和现代金融集聚区,推动绵阳商业银行上市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实施“文化+”战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建设“高清绵阳·智慧广电”。出台旅游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制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支持安州、北川、平武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李白故里、七曲山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以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三国文化等为支撑的文化探源旅游线路,以两弹城、126文化创意产业园、跃进路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为支撑的红色教育旅游线路,以北川、平武民族文化资源为支撑的藏羌风情旅游线路。依托李白文化产业园,打造国际化国家级李白文化圣地、四川省文化旅游枢纽性基地。实施消费升级行动,推动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培育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发展远程定制、体验分享等消费新模式。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培育一批服务业示范县、商贸流通示范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示范县。积极参与省“三百工程”,重点建设50个重大项目、培育100户重点企业、打造30个重点品牌。开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发展试点。

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绵阳市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及空间布局方案》,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业带,将中部平原河谷片区、东南丘陵片区建成粮油、蔬菜、畜禽水产产业带,将西北山地片区、东南丘陵片区建成中药材、林果产业带,将中部平原河谷片区、西北山地片区建成休闲农业产业带。围绕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农业强市。

加快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出台发展优质农产品配套政策,突出抓好生猪、涪城麦冬等十大主导产品,建设一批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深入实施“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支持梓潼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鼓励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支持盐亭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台申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平武申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北川申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到2020年“三品一标”农产品突破1000个,生产面积达到300万亩。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发展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等先导性支撑产业。争取建成国家级水稻核心育种基地。到2020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万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家。

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突破340万亩,占比达80%。推进水利大提升行动,推进武引二期灌区、开茂水库灌区和“引通济安”“引沉济芙”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完善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网络。支持涪城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6.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绵阳、智慧社会,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数字经济总量占比位居全省前列。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三网”融合。大力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无线绵阳”和覆盖全市的物联网基础网络。抓好5G网络规划和IPV6部署。加快道路、电力、水务等管理数字化改造。

制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培育大数据领军企业。支持科研院所、高校、重点企业等突破核心技术。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实施企业上云工程。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智能园区,以及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行业试点示范。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发展共享经济、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政府,实现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高效运转。推进北斗导航在安全、交通、旅游等领域深度应用。探索建设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积极发展数字教育、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公共服务。

7.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健全标准规范、流程管理、产品认证、第三方质检、产品召回等制度,引导企业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和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推进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探索开展标准融资征信。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等制度。推动在绵高校设立质量发展研究院和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支持游仙、江油开展省级质量强县(市)示范创建。

实施绵阳品牌创建行动计划。完善“绵阳制造”管理标准,制定“绵阳服务”应用标准,建立特色优质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支持绵阳品牌推广应用,建立绵阳品牌发展联盟,培育发展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健全完善质量品牌奖励制度,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推进商标国际注册。落实品牌保护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行为。

8.集聚和用好科技创新资源。广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加强与成都、深圳和北京中关村等地在科技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产业配套方面合作。争取“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一批国、省科技重大专项落户绵阳。协同建设成德绵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争取布局建设一批国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中物院等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领域,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核技术应用等优势特色产业,谋划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探索发展一批混合所有制孵化器。

用好国省在绵单位创新资源,深化军地、院地、校地战略合作,共建常态化合作机制。出台支持扩大科研产出政策,给予征地拆迁、土地规划、道路交通、能源动力、项目配套、安全保密等保障。推动驻绵单位深度参与全面创新改革,参照执行地方出台的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探索打通国省驻绵单位高层次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身份转换通道,激励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

推进现有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营,鼓励创新平台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创新平台建设运营目标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奖惩制度。建设西南科技大学“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长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四川省空管系统、智能电视、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康发展。

9.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将企业R&D经费投入指标纳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评定考核体系。力争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梯队,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研制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持续增长,打造一批高成长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达到260户、2025年达到500户。

10.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积极参与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和个人,给予相应配套奖励。对在绵转化应用的重大成果,给予特殊支持政策。支持开展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配套和产业化示范。支持高校内涵式发展、创建一流学科,鼓励西科大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究型大学,支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组建中国科技城研究生院。

推进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完善体现创新质量、贡献、绩效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探索明晰科技成果在单位与科技人员间的产权比例,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探索知识价值、成果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扶持中介组织(企业)定期发布科技成果。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培育建设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鼓励市场主体利用知识产权、债券等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11.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拓展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研究制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办法。健全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军民需求对接、改革协作、规划联动、项目共促等机制。大力推动军地、院地、校地人才双向培养、干部交流互派和交叉任职。推动建立覆盖军地双方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争取省市共同设立科技城国防科研成果再研发专项资金、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创建国家军民融合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

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国防科技专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布局绵阳。做好国防科研院所综合服务保障,全力支持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吸引聚集协作配套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属领域先进技术创新和配套基地。发展壮大国防科技工业,提升电子信息、北斗导航、空管、网络安全等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争取和推动降低简化民参军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竞争准入门槛。推动在绵设立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异地查询点。提高科研院所本地配套率,整合全市优势民口资源,加大配套企业培育和招引,力争到2020年在绵军工单位本地配套率达到30%。

发展军民融合企业集团,推动久远集团、624所等增加营业收入,支持攀长钢、东材科技等转型升级,支持六合锻造、永贵科技等技改扩能。支持58所等科研院所开展转企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央属十二大军工集团在绵布局建设重大项目。争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全链条发展。持续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培育军民融合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力争军民融合企业总数到2020年突破500户、到2025年突破800户。

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军民融合示范平台。探索建立全要素军民融合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绵建设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提升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市场化运行水平。扩大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覆盖范围。探索面向市场开展空气动力领域技术和试验服务。支持四川军民融合研究院发展。办好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专赛、中国创新挑战赛(军民融合专项赛)等活动。

12.加快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将集中发展区作为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核心载体。编制《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总体发展规划(2018—2025)》,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绵阳的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和城市新区。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加快“四横四纵”骨干路网、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安昌河、草溪河综合整治及公园绿地等生态项目建设,实施文化艺术中心、市民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及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进更多具有带动性、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京东方、360企业安全全国运营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健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用地保障和资金保障等专项工作组职能作用。完善考核奖惩办法。

13.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出台促进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科学确定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健全完善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事权配置,理顺市辖区、园区和市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园区聘用制改革试点。探索市场化办园模式,鼓励园区多元化开发,支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鼓励园区设立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管理公司。

实施园区“千百亿工程”,推动园区实力增强、规模增大、财力增长,提升在全国全省园区中的综合排位。将国家级园区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和开放型经济先行区。发挥省级园区产业基础优势,开展精准招商,建设专业化、特色化产业聚集区。培育建设汽车、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园。支持临港经济发展区建设,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整合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园区“二次创业”,支持符合条件园区扩能升级。力争到2025年打造1个2000亿元级园区、2个1000亿元级园区、5个500亿元级园区、3个100亿元级园区。

清理整治“散弱荒”园区,优化园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运用。完善园区综合评价办法,突出产业考核、质量考核、效益考核、规模考核。对综合考评靠前的园区给予表扬和奖励,在扩能升级、土地指标、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14.着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落实“人才新政”,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管理办法。瞄准国省“千人计划”和“天府万人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出台重点企业“引育用”急需紧缺本科生、硕博士和技能人才支持政策。常态化从“双一流”高校定向选调引进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推进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技术入股、人才驿站、课题合作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

实施“国有企业人才强企战略”,开展“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家”成长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人才”提升行动和“绵商薪火”传承行动,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制定培育高素质技能产业大军实施意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绵州工匠”培育评选。

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创新实践基地等实施机制。建立院士专家合作委员会,优先与院士团队签署实施合作项目。支持建设海外研发及孵化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支持拓展人才开放互动平台。建立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制度。制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军民融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推行“绵州英才卡”制度。开展打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通道试点。

15.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开展县乡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建立多规合一乡村振兴规划机制。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励办法。

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开展“美丽绵阳·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公共厕所和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因地制宜推广《绵阳市农村居民建房技术导则》《绵阳市农村居民建房设计图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路水电气信“五网”建设。建成广覆盖的“四好”农村路网,推进农村交通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加强特色村落和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及村庄用地布局调整。支持游仙、江油开展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农村各类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和股权量化。出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管理、收入分配管理实施办法。实施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鼓励探索财政支农项目实行股份量化到村集体组织。支持三台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涪城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下转第7版)

新闻推荐

绵阳市建成893个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

本报讯(许睿记者李春梅)近年来,绵阳市将法律服务重大工程项目列入公共法律服务范畴,通过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出台《司法行政服务...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