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过“民间音乐的河流”保护“传统的歌声”

绵阳日报 2018-07-08 08:44 大字

展演羌族民歌

学唱安州民歌

领略羌笛魅力

在听惯了“洋派”流行音乐的当代,曾经哺育了绵阳人几千年的民歌,正在不经意间被忽视,从而渐渐式微,甚至于走向消亡。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川西北民间音乐研究中心承担起了保护和研究绵阳民间音乐的责任,并在学校成立了传统音乐协会,联合开办了传统音乐传承班,多次组织学生,深入偏远的江油云集乡、平武白马乡,北川石椅羌寨、安州高川乡、梓潼七曲山等地采风,对涪江号子、云集山歌、羌族山歌,安州民歌、洞经音乐、白马民歌等富有绵阳特色的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不但有效地挖掘、保护了传统音乐,而且对未来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基础。趟进绵阳民歌“音乐的河流”,了解更多的绵阳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就有了更多热爱的理由。

□本报记者陈荣文/图

采风

寻找绵阳山歌的歌唱“源泉”

“山歌是绵阳民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劳动者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抒情小曲。砍柴、割草、采茶、放牧,触景生情就可以引吭高歌,随意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歌词即兴性强,随编随唱。”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川西北民间音乐研究中心教授景安东说,由于流行音乐的盛行,原汁原味的绵阳山歌正在快速流失,挖掘和保护迫在眉睫。

为了寻找原汁原味的绵阳山歌,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组织师生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走进大山深处,来到农家小院,找到各地山歌的传承人,挖掘第一手资料,用乐谱和录音将许多原汁原味的绵阳山歌记录下来。

去年5月,40多名师生专门来到江油市云集镇牛郎沟,拜访有着云集“山歌王”之称的非遗传承人邓贵昌。年近七旬的邓贵昌老人听说大学的师生来采风,清晨6点就出发,早早跑到大路边等候,在前往他家的途中,老人边走边唱,声音高亢热烈,师生们被他热情奔放的歌声所感染,跋涉一个多小时,和老人一起来到悬崖峭壁峰顶之上,一起“野唱”,聆听大山的回响,感受真正山歌的魅力。到家后,邓贵昌老人还和老伴一起,手拿竹竿,表演唱起了他们的拿手山歌《薅秧歌》,还一边做着薅秧的动作,形象十分生动。

“师生们对涪江号子、云集山歌、羌族山歌,安州民歌、洞经音乐、白马民歌等进行采风之后,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山歌保护得好的地方,都是一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当地老百姓以耕作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十分不易,为了排除劳累和疾苦,人们就时常在山间、田埂、道路劳作中即兴歌唱。”绵阳师范学院川西北民间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璐说,通过实地采风,发现山歌传承人都是一些热爱劳动、乐观面对生活中艰辛的人,而这些品质正是绵阳山歌能够代代传承并延续至今的源泉。

研究

保护涪江号子的“口述实录”

“对于民歌而言,每一次歌唱都具有再创造性,并在不同个体以不同感觉再生。只有运用口述史,即通过对绵阳民歌省级、市级传承人口述实录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绵阳民歌传承人的存在状况以及民歌与民歌之间交融共生的关系,才能更接近于绵阳民歌音乐的本源,起到对绵阳民歌更好的保护作用。”景安东教授说。

涪江号子是绵阳民歌最有特色代表曲种之一,是一代代行走在涪江边的船工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千百年来诗歌“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以一领、众和的表演形式的劳动歌曲。其热情、豪放、充满力量,粗犷中不失细腻。但随着现代交通发展和涪江断航,涪江之上,早已难闻高亢的号子声了,只是在一些老船工中传唱,涪江号子这一承载涪江航运文化的古老民歌,已濒临灭绝、失传。

前不久,景安东教授前往三台采风,找到了涪江号子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潘泽红和市级传承人谭万里,通过访谈、叙事等相关方式,以民族音乐影像志的方式进行了记录,较为完整地再现了涪江号子的传承与流变。今年84岁的潘泽红,1954年起在三台县航运公司上班,是一名地道的涪江船工,会唱大量的涪江号子,如渣渣号子、滩坪号子、交架号子、拖浅号子。通过口述实录,景教授记录了涪江水运和涪江号子当年的盛况,三台至射洪,有一百多艘船,三台至绵阳一百多艘船,主要拉药材、烧酒、挂面、白糖等。中江水路经凯江到三台,当年三台码头比绵阳码头还大,物资都在三台集结,三台到涪江最末的合川,要航船一个星期,从合川回到三台,要行船一个半月,这个过程中全靠用手搬桡子,涪江号子就是逆水行舟的“精神食粮”。

“随着公路运输的兴盛,涪江渐渐断航,航运工这个古老工种业已退出了涪江流域,涪江号子是当年船工生产、生活以及情感的真实写照,濒临消亡,即便这一劳作方式已经被淘汰,然而留给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却是永存的,对于涪江号子进行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景安东说。

传承

绵阳“民间音乐教授”走上大学讲堂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绵阳民间音乐,近年来,我们每一学期都会请不同的绵阳民间音乐艺人,走上大学的讲堂,一次讲四节课,让他们亲自教授传承班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绵阳民间音乐。我们已经举办了云集山歌、北川羌笛等多场音乐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赵璐教授说。

北川羌笛传承人黄景何,就是绵阳师范学院民间音乐教学讲堂邀请的“民间音乐教授”之一。赵璐教授介绍,黄景何的羌笛吹奏,古味十足,音色接近古乐器“管子”,羌笛是双管乐器,同时发出两种乐声,音色沙哑,有大漠苍烟之感。黄景何还采用了鼓腮换气,专业术语是循环换气,吹奏出的羌族乐曲,随心所欲,音调高亢,音乐可以接连两三分钟不断,可谓余音绕梁。同学们学会了传统羌笛的吹奏技巧之后,拿到学校举办的音乐会上和其他场合进行展演,传递北川羌笛独特的迷人魅力。

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川西北民间音乐研究中心选派20余名同学,先后10余次到安州、江油等地,进行地方传统音乐采风,收集、整理曲谱100余首,“口述实录”录音视频600余个小时,对优秀的地方音乐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整理和传承。

新闻推荐

受益人口近4000 武引二期西梓干渠最长隧洞金子岭顺利贯通

本报讯(记者李灵越)近日,武都引水二期灌区工程西梓干渠第九标段最长隧洞金子岭隧洞顺利贯通。这标志着武引二期工程取得又一...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