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国防建设 书写无悔青春
?郭彦臣近影
▲荣誉证书
□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初夏时节,在游仙一生活小区里,今年77岁的绵阳市三线建设老工作者郭彦臣对记者说,前不久,热播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我国在青海草原上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故事,让他觉得很亲切,也勾起了他对往日激情岁月的无尽回忆。他说:“成功研制‘两弹\’的中物院于1965年6月起,开始从青海迁往绵阳大山,参加三线建设。我荣幸地参加了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
从青海到绵阳深山建核基地
“1965年国庆节后,我随中核公司由青海草原迁入四川绵阳。入川后,中物院搬迁的221厂和我们公司对外统称‘曙光\’。在‘老家\’(入川的职工习惯称青海221厂为老家)时,有段时间曾经是‘一家人\’。因为中物院搞核武器研发,我们搞核设施基础建设,1963年我们公司成立才彼此分开。”郭彦臣说,1958年1月8日,中央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九局(同年2月改称二机部九局),10月10日,二机部党组织决定成立北京第九研究所。1958年7月,建设221厂核武器基地,选址青海海晏县金银滩。在这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分别发射成功。1965年6月,“九0二”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在四川省绵阳山区,同年10月由青海向四川搬迁。
郭彦臣是河南新郑人,1964年8月从郑州大学的工民建专业毕业后,分配至青海221厂工作。郭彦臣他们是最后一批撤离221厂的人员。大队伍入川后,郭彦臣和伙伴们一起开山修路架桥,一点点开拓,一步步前进,风风火火地开展三线建设。
公司刚入川,人未下马鞍未卸,郭彦臣他们就接受了“九0二”工程的抢建任务,我国的第二套核武基地的施工建设也就此全面开工。“九0二”工程庞大,由许多个研究所组成,总部设在梓潼县。出于战略需要,许多研究所分布在梓潼、剑阁、安州、平武等地的偏僻隐蔽山沟中,各个工号间相距甚远,施工难度非同一般。当时的绵阳涪江上连座桥都没有。从青海221基地转运的物资设备,只能全部卸在绵阳火车站。为抓紧建设,这批物资基本是靠人挑肩扛运到各个工地。各工区条件极差,大家搭个席棚,房顶盖个油毛毡遮风挡雨。
翻山越岭人挑肩扛搞建设
安州的工区特别困难,因为山沟里的工区没有公路。通往工区的羊肠小路一边是大河,一边是几百米高的陡峭山壁。大家只能小心地沿着羊肠小道徒步前行,有的地方,荒草丛生,沟坎断道,大家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大山沟里。这山沟很深,只有几户人家,生活十分艰苦。郭彦臣他们在山沟中搭建起临时设施,开始勘察地形,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
郭彦臣所在的三工区承建三所的建设任务。“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山区交通条件差。通往工地的路,只修到梓潼县石牛镇的一个村庄,离开干道进入山区,基本上没有平地,都是靠步行,跋山涉水几个小时才到达工地。”郭彦臣说,所谓工地,其实什么条件都不具备,就是没开工的山沟。由于汽车无法驶入工地,建筑材料只能卸在道路的尽头。
那时施工队工人每天早出晚归,要徒步翻越两座山岭,搬运货物及建材,来回60多里山路。虽然对每个人搬运多少没有分配定量,但大家都很自觉主动抢着干,谁也不会少干活,更不会偷奸耍滑。大家出发时带上馒头、榨菜,回来时已是饥肠辘辘,腰酸背痛。多数职工脚板打起了泡,行路不便,可第二天还照样坚持干。
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经历
三所有24个单位工程和一个水泥厂,施工现场里每天都是没有节拍的繁忙交响曲:哧啦啦的电锯声,哗哗的搅拌机声,指挥吊车起运行走的哨子声,敲击模板声,人声嘈杂。
郭彦臣负责二连的技术工作,他每次下工地前,都要看看有关图纸和相应的施工验收规范工艺标准等,遇到问题,再叫上相关工长,对质量缺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时刻挂在他们心上的,都是工程形象和进度。郭彦臣说,工地上最辛苦要数搅拌机前倒水泥的工人,他们每天脸上除眼睛外,头上身上都是厚厚一层的水泥灰,鼻孔中,耳朵中也钻满了水泥。搅拌机平均每五分钟出一罐混凝土,上料约两分钟,搅拌约两分钟,出料一分钟,工人师傅不停地如机械般运作。每次浇筑完大型混凝土,搅拌机一停下来,工人们累得不管不顾地席地而卧。
郭彦臣记得最清楚的是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全现浇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墙厚0.6-1.2米,层高超过8米。最终决定采用墙和楼盖一起浇筑施工,在当时,这给物资准备,施工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现场密密麻麻的立柱、支撑如同树林。加上扫地杆、水平支撑及剪刀撑,人员进出相当困难。每立方米混凝土大约需一立方米模板,模板由模块拼装而成,工人们在高空顶着酷暑作业,每天汗流浃背。
工程首层墙及楼板一次性要浇筑1200余立方米。大家都如临战场,三所指挥部,三工区和施工连队分别排出值班表,各级领导24小时都在场,事前召开了几次技术交流会和浇筑动员大会。作业现场,大探照灯把现场照得通明。但是,郭彦臣他们这支从干旱少雨的青海草原过来的队伍,还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四川善变多雨的天气,施工期间遭遇了一场倾盆大雨……最后,经过整整三天三夜才顺利完成浇筑。
在奋斗奉献中,郭彦臣也在成长,1981年他光荣入党,历任公司技术员、育红中学教师、技校教导主任工程师、科技处处长、经营管理处处长等职务,直至2001年退休。
郭彦臣对记者说:“中核公司进川所建工程基本都遵循着‘山、散、洞\’的原则,我经历的建设只是三线建设的冰山一角,我们的故事只是发生在期间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但那时与工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的场面,三线建设那段艰难的岁月,是我这辈子最值得怀念的日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俊记者赵斌)今年以来,梓潼县纪委紧紧围绕“试点先行、典型引路、逐步推广”总体布局,采用“五下功夫”工作法,稳步推...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