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棨一家三代人的绵州情缘

绵阳晚报 2018-04-21 11:26 大字

陈永乐(绵阳)

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有一家祖孙三代接连任绵州直隶州知州牧绵,在当时传为奇闻。这就是李在文、年昌阿和文棨。他们分别于嘉庆、道光和同治年间知绵州,颇有政声。李在文,字筱园,镶红旗汉军,嘉庆十五年(1810)由通判署(代理)绵州知州,十六年(1811)夏正式知绵州。年昌阿,字寿农,李在文兄之子,内务府正白旗汉军,由笔帖式选取潼川府通判,道光十三年(1833)署绵州,十九年(1839)复任。文棨,年昌阿之子,笔帖式,咸丰十三年(1863)由彭县令擢升绵州知州,光绪八年(1882)卸任。一家三代接连治理一地,可谓绝无仅有。

民国版《绵阳县志》对李在文评价甚高:说他“才识优裕,精明果决,听断如神,留心文教,学宫倾圮,改戟门三楹,补葺殿庑,巍然如故。工诗文,凡吟咏皆关治术。政余偕幕僚郡名宿赋诗见志,刻有《涪雅》一卷。适奉文纂州志,搜罗逸秩,发潜阐幽,脱稿甫半,升夔州去。士民追思不已。”

《绵阳县志》称年昌阿:“天性明敏,有吏干,革弊安民,任年余去,士民冀其重来,后果复任,钟阳镇(即皂角铺,今绵阳市高新区新皂镇)建有德政坊。工书能文,著有《重修河堤碑说》。”后士民建德政坊于沉香铺场外。

文棨幼年时曾随父年昌阿在绵州侍读,《绵阳县志》载有6首他初到绵州任上的诗作《初到左绵作》,其中一首:“儿时会上越王楼,记得连番侍宦游。三十年来重到此,敢夸勋业绍箕裘。”另一首:“下马亲瞻坠泪碑,毛生捧檄不胜悲。白头父老犹相识,喜我重来又恨迟。”诗后有注:“先大夫德政碑,在沉香铺场外。”还有一首:“真个巢林借一枝,旧游重到自寻思。乍闻衙鼓心犹怯,仿佛当年上学时。”诗后有注:“衙之东有轩三楹,题曰‘巢林一枝\’,为予幼时读书处。”

文棨初到绵州任上时,正值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军围困绵州半年兵燹之后,本州百姓劫后余生,亟待安抚。文棨办理善后,缮城堡、掩暴骨、归逋黎(逃亡百姓)、振空乏,与民休息,重建绵州、培修环秀楼、新建治经书院(旧址为今绵阳南街小学)、复建东塔、纂修州志,颇多善政。并禀请朝廷豁免咸丰十一年(1861)绵州本州(今涪城、游仙和高新三区)及所属绵竹、安县、德阳、梓潼、罗江五邑津贴查粮摊捐二款,受到全州百姓称颂。这在他的诗作里有所佐证:“群黎困苦奈愁何,极目荒原战骨多。他日自甘书下考,我来端不事催科。”“他日自甘书下考”,即以后上级来绵州考绩,他甘愿自得下等。“不事催科”,即不催捐税。这体现了文棨对绵州百姓的人文关怀。

文棨共在绵州任上连任三届,直到光绪八年(1882)卸任。卸任后落籍绵州,在州城马家巷购地筑文公馆居住,卒葬治南吴家坝。文棨工诗,著有《颂芬堂诗草》,主持编纂同治版《直隶绵州志》55卷。民国版《绵阳县志》收录其所著“左绵竹枝词”十首:

“满山蝴蝶纸成灰,知是清明上冢回。笑指保安堤畔路,踏青女伴过江来。”“养蚕天气费商量,疏雨过后漏斜阳。拟约东邻诸姊妹,来朝同祭马头娘。”“才过清明昼正长,麦冬上市事犹忙。赖侬生有如花貌,准备今朝去坐箱。”“清溪几曲水潆洄,堤上芙蓉处处栽,每到秋时花似锦,画船箫鼓打鱼来。”“有谁提笔怕提糕,载酒遨游意自豪。偶向西山深处去,子云亭上共登高。”“花烛辉煌绮席开,争夸女貌与郎才。支宾先向门前坐,让客须饮三百杯。”“盂兰盛会寺门开,鼓乐声喧说法台。女为亲衰儿为病,大家齐去拜香来。”“白云洞前草连坡,涪水东流漾绿波。何事此山称第一,江南江北好山多。”“丰谷井畔人涸稠,市有盐泉利培优。偶向向阳山坡望,凌空双塔认绵州。”

内容涉及清明扫墓、祭马头娘、卖麦冬、秋游芙蓉溪、子云亭登高、结婚、盂兰会祈福等清末绵州民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新闻推荐

文化交流的盛典 经贸合作的盛事 ——“文昌杯”华语诗歌大赛暨海峡两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动综述

文昌祖庭“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中国诗人‘行古蜀道·看新梓潼\’采风活动,文昌文化振兴促进梓潼经济发展座谈会,‘文昌杯\’华语诗歌大赛颁奖晚会……”3月19日,“文昌杯”华语诗歌大赛暨海峡两岸系...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