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老人回忆激情岁月:青春热血铸就国防事业

绵阳日报 2018-03-25 08:08 大字

□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3月18日下午,在城区游仙路9号山坡上的原核工业二四建设公司生活基地里,今年82岁的退休高级工程师蔡庄华对记者说:“看到如今科技发展快速,国防力量强大,我非常高兴。更感恩这个时代,让我们昔日参加三线建设所有的艰苦,都变成了今日祖国的快速发展。”

初战大沟湾青春献深山

跟随着蔡庄华的脚步,走在基地当年修建的老红砖楼前,蔡庄华说:“1965年10月,我们二四公司三工区一行二十多名施工人员,由白雪皑皑、寒风呼呼的西北高原调动到绵阳地区搞大三线建设。一下火车就感到空气清新湿润,气候温和舒适,绵阳是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

蔡庄华是河南洛阳人,1956年考入西安一所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196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原二机部工作。就像最近热播电影《无问西东》里描述的一样,满怀激情的蔡庄华由部里派到青海高原上,为我国国防事业添砖加瓦。结束了在青海的国防建设,蔡庄华和他的同事们转战绵阳参加三线建设。

当年10月中旬,蔡庄华收好行囊,背着铺盖卷向新工地进发。解放汽车把他们送到梓潼观义河边,他们乘船渡河后翻越两座大山,步行二十五里,历经四个小时来到新工地大沟湾,与先期到达的设计院工作人员合力筹建九院三所。大沟湾名不虚传,沟深而弯,路少而窄,他们这些外来人很难行走。

为了保密,蔡庄华和同事们都以社教工作队名义分散住在当地贫下中农家里,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天刚亮,他们就背着一大筐木桩、锤子、钢尺、干粮、水壶翻山越岭开始工作,无路可走时用棒劈荆棘而行,遇到陡坡就攀树枝而上。工程设计人员设计勘探,土建人员进行工号选点,放线,蔡庄华他们这些水电人员搞线路定线定点。后勤管理人员到乡镇去背水泥、木材,每天往返两次走三十里路,背回材料来搭建临时建筑。大家分工协作,争分夺秒地工作,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粮,一直干到日落月升才回到住处。

“晚上我们在煤油灯下设计绘图,直到深夜。在那费尽心力的战斗中,人人鞋磨破几双,血泡变成了死茧,衣服汗湿了穿干,结上一层层盐霜,人瘦了几圈,但无一人叫苦退缩。”蔡庄华说,有的带病带伤也坚持不下火线,用毅力和忠诚践行了自己的誓言:青春献深山,为大三线建设作贡献。就这样顽强拼搏了一个多月,各自完成了预期的任务,九院三所初现雏形。然而,这时却突然接到上级通知:“三所的选址和初设报废,要求销毁一切资料,立即向新工地转移。”

决战严家嘴不畏艰苦扫除“三不通”

“我们怀着难舍的心情,迎着冬天的寒风,马不停蹄地于1966年1月初转移到剑阁严家嘴大山沟,与同时到达的三工区人员汇合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建设大军。”蔡庄华继续说,严家嘴大山沟里天寒地冻,山高路险,荆棘丛生,草深林密,环境更艰苦;这里除了稀少的农户就是大片荒山野岭,路,水,电三不通,无住房,一切都从零开始。

于是,蔡庄华他们白天跋山涉水,攀崖穿林,定点放线,晚上施工组织设计。为扫除“三不通”和住房紧的拦路虎,大家合力攻关,用一个月时间加班加点用木头、竹笆片、石块和油毡纸等材料建起了“干打垒”职工宿舍五百多套,这种“干打垒”房子,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冷得要死。上级调来了柴油发动机,解决了通电照明;大家肩挑背扛,修便道,搭便桥,解决了路通。

然而,供水系统的四个大水池分别设在各区陡峭的高山包上,爬上山包没有路,要穿越密密的灌木林,还要安装从河边到山沟八公里直径为30-35厘米的铸铁管。指挥部号召大家义务劳动,中午或下午下班时全体出动背水泥、沙子,抬水管上山运到水池。“当时,参加义务劳动的人群在崎岖的羊肠道上一个挨一个,大家哼着歌谣,喊着号子,迈向水池,组成了犹如四条银蛇游动的风景。”蔡庄华说,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通水解决了。大家终于有了洁净水喝,可以洗澡了,高兴极了。

“三不通”拦路虎被扫除后,大家集中精力,各干其行,吃住在工地上,夜以继日忘我战斗着。当时,为了防止红卫兵进来捣乱,影响建设,每天还要在路口站岗放哨,阻止他们进入。大家在封闭的山沟里一干就是5年。到1970年完成了三所的建设任务,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平武大山沟,用同样的精神,同样的干劲战斗到1985年,三工区完成了九零三厂的建设任务。一工区、二工区完成了九院一所、八二一、九院四所及八三九的建设任务。

艰苦奋战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1974年9月,蔡庄华和部分同志因科研生产需要借调到高度保密的国防科研单位。所领导说:“因为要进行某次爆炸试验,需要开通各工号的恒温恒湿和洁净空调系统,现在因系统未开通,工号内湿度大,仪器仪表生了锈不能使用,室内洁净度不够致产品报废,你们要尽快开通调试好空调系统。”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蔡庄华他们与甲方人员密切配合,冒险进入有毒素残留的工号里,用专用清洁剂和毛巾反复擦洗风管、水管及各种设备、仪器、仪表,直到用白绸检试无污为合格。对空调系统加注制冷剂,反复调整和测试风压、风量、洁净度,每天干十多个小时的活,大家一丝不苟,直到将成百上千个仪表仪器和上千米管道的里外擦得一尘不染,空调系统正常运转。经院士王淦昌反复检查,验收合格,保证了试验如期进行并获得成功。“我们也受到了嘉奖。当我们被邀请登上观察所看到试验成功实况时,大家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兴奋得跳了起来,拥抱在一起高呼:‘我们为国防建设作了贡献!\’”蔡庄华激动地说。

“现在,我们这些当年参加绵阳三线建设的小伙子,转眼变成了八旬老人,我们的子女大多数接了我们的班,在福建、山东等地搞核电建设。”蔡庄华的两儿两女都学有所成,子承父业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我们过去钻山沟,住工棚,如今住上了楼房,过着幸福生活,享受天伦之乐。”蔡庄华说,他于1996年退休后,参加了市老科协土木建筑分会,继续发光发热。

建于60年代的二四公司家属区红砖楼

▲荣誉证书

?蔡庄华近影

新闻推荐

东街:从明朝“正东街”一路走来

实习记者杨怡城无路不兴,路是城市的经络和血脉。一条路从出生到成熟,从命名到耳熟能详,它像一个孩子一样,受一方水土滋养,承载一方地域特色。东街、小北街成形于宋代,如今仍在城市脉络中举重若轻,诉说着...

梓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梓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