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
大闸蟹丰收
采摘冬枣
金秋十月,行走在绵州大地,田间地头硕果累累,各村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生产、养殖基地满负荷运作,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本报记者赵烨李锦辉文/图
冬枣接“地气”销售收入上千万
日前,记者来到游仙区太平镇四川三国印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没走近,就听到公司负责人王洪伟在清点即将发货的成箱冬枣。“我们的冬枣口感好,好些人不仅买来自己吃,还当做礼品送人。”王洪伟说,眼下恰逢国庆中秋双节,是一年之中的销售旺季,工作人员也忙得团团转。
原本“独爱”北方土壤气候的冬枣,为啥能在保证口感的前提下,在绵阳扎根生长?“此前这边也有人曾想引进种植,都无疾而终。”王洪伟告诉记者,别人没种成功的水果,对他来说就有商机。2014年,在外创业成功的他选择回到家乡太平镇,创立四川三国印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冬枣。
三国印象公司走与高校合作的道路,严格按绿色生产标准把关,经过辛苦科学培育,300多亩冬枣长成结果。几年间,通过学习各地专业种植技术,请来技术专家传经送宝,给冬枣树盖塑料“房子”度过雨季等等,如今“三国冬枣”亩产达4000斤,实现了丰产又丰收。
记者走进种植区,只见一个个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枣树绿意盎然,一串串、一颗颗饱满透亮的冬枣压弯了枝头。随手摘下一个,用衣服擦一擦,放到嘴里咬一口,甜脆多汁,唇齿留香。
“‘三国冬枣’正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迈进。”王洪伟介绍,“三国冬枣”不仅取得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认证证书”,还在2019年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此外,通过发展冬枣深加工,成功开发出冬枣茶、冬枣酒、脆冬枣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品质有保证,渠道在打开,“三国冬枣”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远销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如今,三国印象共种植高品质冬枣5万余株,实现销售收入达千万元。
尝到冬枣的“甜头”后,三国印象积极为周边果农开展技术培训,提供科技服务,带动乡亲走集约化种植、生产和销售之路。“我们提供树苗和技术,保证冬枣长得好、品质高,再统一进行收购,村民增加了收入,一举两得。”王洪伟说,公司还为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160多个,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
生态大闸蟹鼓起村民钱袋子
“今年的蟹普遍个头大,而且青背白肚蟹肉一定很鲜美。”近日,慕名来到盐亭县西陵镇强华村买大闸蟹的赵仕伟一边挑选,一边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强华村的大闸蟹口感很好,黄多、肉多,今天来买不仅自己吃,还要送给亲戚朋友。”
记者在强华村看到,村民们正在蟹塘内忙着捕蟹,一网下去,打捞上来的蟹个个又大又肥。装满筐后,立即有人把蟹运走,然后一只只捆绑、装箱,准备发售。“现在正是大闸蟹上市的时候,我们请了很多人来帮忙收蟹、卖蟹,这段时间简直忙不过来。”强华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国林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养殖的大闸蟹收成很好,3两以上到半斤多的都有,个头大、品质好、肉质鲜美,买的人都反映不错。
张国林介绍,近年来,强华村利用5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村委会+贫困户”的分红方式,养殖了大闸蟹70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
“为了把品牌保住,以后我们还要大量进行清水养殖和原生态养殖。”张国林说,大闸蟹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强华村正好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清澈的水质,让大闸蟹“爬”上了山区丘陵。强华村大闸蟹名气日益见长,销售方式也渐渐趋于多样化,使其生态价值更加凸显,养殖户的收入也在大幅度提高。通过养殖大闸蟹,村民告别了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多数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种植庄稼的同时养殖大闸蟹,产业发展日趋多样化,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斤大闸蟹可卖60元左右,一亩塘可收获蟹200多斤,收入达1万多元。接下来,强华村还将扩大养殖规模,并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在提升大闸蟹的品质和产量上下功夫,做响品牌,进一步开拓销售渠道,积极“触网”,让强华村的大闸蟹销往各地,以此吸引城里的客人来村里休闲品尝大闸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社会各界参观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退役军人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报到绵阳市退役军人参加省就业创业创新大赛斩获大奖“用心、...
盐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