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人两首写张骞墓的诗 刘乐
在诗仙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长叹后300多年的北宋时代,从关中到汉中盆地的交通状况仍未有多大改善。因此,来汉中境内凭吊历史名人张骞的文人墨客极少,只有那些在汉中为官,或云游蜀汉间的隐士留下一些诗篇传世。北宋中期的诗人文同和张俞就各写有一首吟张骞墓的诗。
文同的诗题为《张骞冢祠〉。诗云:
中梁山麓汉水滨,路侧有墓高嶙峋。
丛祠蓊蔚蔽野雾,榜曰博望侯之神。
当年宝币走绝域,此日鸡豚邀小民。
君不见,武帝甘心事远略,
靡坏财力由斯人。
《张骞冢祠》诗题后有诗人自注“一曰灾冢”四字,值得注意。表明张騫墓在民间还有别称。“灾冢”何意?实在费解,这也是历代注家避而不注的原因。笔者认为“灾冢”之“灾”字有误。据《南史·齐宗室传》载:“梁州(今汉中)有古墓,名曰‘尖’冢,或云张骞坟”。由此看来,“灾冢”和之“灾”系“尖”字之讹,“尖”乃“骞”读音的误写。正确的应为“骞冢”,即张骞墓冢。
现在来看诗的全文。前四句,描述张骞墓祠的位置和现状,由远及近,由墓到祠。“中梁山麓汉水滨”,正是张骞墓的大概方位。“中梁山”借指汉水以南的巴山。“高嶙峋”的墓冢,与大路为邻;“蓊蔚蔽野雾”的祠堂里,供奉着写有“博望侯之神”的神位牌。由诗文可知,北宋时张骞墓前就有路,墓后还建有供民众祭祀的祠堂。
接下来四、五句,写张骞生前奉汉武帝之命带大量财物“凿空西域”,建功封侯的壮举;死后归葬故里备受民众鸡豚重祭的现实。最后发出一番感慨道:“君不见,武帝甘心事远略,靡坏财力由斯人。”意思是:张骞只所以能建功立业,身后留名。完全是汉武帝坚定不移地推行其“征服匈奴,向外开疆”战略的结果,由此才有汉武帝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张骞通西域的行为,张骞大展才智,不负王命,终于干出彪炳青史的业绩。诗人的感慨不仅是发古之幽思,而是与北宋王朝的现实有关。
文同,字与可。今四川盐亭县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授官后,一直出任地方官,不被朝廷重用。北宋神宗熙宁间(1068-1077)曾前后任兴元府(今汉中)知府、洋州(今汉中洋县)知州十年。文同这首诗写于汉中任职期间。仕途不达,却以学名世,尤以画竹称著,操韵高洁。其画竹真谛熔铸出“胸有成竹”典故,千古流传。
张俞的《博望侯墓》诗云:
九译使车通,君王悦战峰。
争残四夷国,只在一枝节。
诗未对张骞墓的实景进行描写,而是直接以史抒怀。头两句,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达到“威镇远国,制服四夷”的目的,多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终于凿通了西域之路。“译使”,古代称出使外国负责传译的使者,这里指张骞。九为数之极数,言其多。车通,即凿空西域。三、四句,写张骞之所以敢深人相互争斗残杀的西域蛮夷之间纵横游说,就是因为他是身负大汉王朝重任的持节使者。作者通过颂扬汉武帝和张骞,表达了他渴望能像张骞一样被北宋王朝重用而建功立业的愿望。
张俞,字少愚,号白云居士。今四川郫县人。庆历元年(1041)愤然辞官归隐青城山白云溪。仁宗七诏不起,后遨游天下山水三十余年而辞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锦辉)近日,柏梓镇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会。会上,柏梓派出所对柏梓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前期各村(居)开展情况和...
盐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