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之师赵蕤 隐于盐亭的纵横家

华西都市报 2019-02-21 03:08 大字

赵蕤

《长短经》亦称《反经》。

赵蕤当年隐居的山洞。

两河镇赵家坝赵蕤故里。

赵蕤之墓。

□岳定海

赵蕤,四川盐亭两河白虎村赵家坝人氏,系易学家赵宾之后,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他一生做了两件流传后世的大事,一是写了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名的奇书《长短经》,亦称《反经》;二是培养了弟子、诗仙李白。在千余年发黄的史料中,史家对赵蕤大多语焉不详,身世模糊,未窥全貌。

《长短经》在历史上意义非凡

在中国有这样一本奇书叫《长短经》,成书之初作者赵蕤定名叫作《长短要术》,它共九卷六十四篇,从唐开元四年(716)完稿,到现在已累计印刷达数百万册,有六十种校注、版本问世,从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它就是被史学家称为“置于枕头,秘而不宣”的书籍,堪与巨著《资治通鉴》齐名,因为史上称《资治通鉴》为《正经》,故而将与之比肩的《长短经》称为《反经》。《长短经》付印后,“千古一帝”乾隆最为喜爱,朝廷组织编撰《四库全书》时,乾隆帝特意为大臣励守谦进献的南宋净戒院刊本《长短经》扉页题诗一首,以彰显荣耀:

郪县创为救弊论,爱憎殴业匠和函。

向时虽类纵横说,忧末原归理道谈。

宋刊弃自教忠堂,通变称经曰短长。

比及乱时思治乱,不如平日慎行王。

连皇帝都这样赏识,可见《长短经》真是一本奇书。此书的作者是唐朝伟大诗人李白的老师、大韬略家赵蕤,他以唐之前的华夏历史为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为一炉,广涉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形成一部逻辑体系严密、涵盖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自唐以降,历代有作为的帝王将相、名臣谋士,都把《长短经》置于枕边,当作为官治政秘籍。

那么,作为作者赵蕤,如何看待《长短经》呢?他说:“大旨在乎宁固根蒂,革易时弊,兴亡治乱,具载诸篇,为沿袭之远图,作经济之至道,非欲矫世夸俗,希声慕名。”赵蕤对“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君权神授”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若同舟而济,皆同其利,舟败皆同其害”,他特别重视人才的使用,曰“料才核能,治世之要,”提出对人才要全面考核,了解他们的德、廉、贞、勇、诚、辞、变等方面情况,掌握每人的情况后恰当地使用。赵蕤的《长短经》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当代哲学史专家张岱年讲:“赵蕤《长短经》中主要讲政治问题,但也有哲学思想,有辩证法思想……赵蕤的《长短经》中有进步思想,我们应该加以研究。”

慕名而来 少年李白拜赵蕤为师

赵蕤是盐亭县两河镇白虎村赵家坝人,于唐高宗永隆年(680)出生,儿时在赵家坝与庄稼地和静谧的田园风光朝夕相伴。赵蕤的祖上也荣耀过,祖先是西汉宣帝时蜀中有名的《易》学家赵宾。赵父经商是把好手,几十年辛勤劳作已在赵家坝成为殷实大户,相继在嫘祖故里东关县(今盐亭金鸡镇)、永泰县(今盐亭永泰乡)等地广置田产,家业兴旺。及至赵蕤长成,虽饱读史书,然科考不第,不免心灰意冷,便想写一部教化皇帝与官吏的著作。

梓州(今四川三台)在唐代极为繁荣,更以“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享誉巴蜀,堪与益州(今成都)齐名。赵蕤偕妻从盐亭白虎村风尘仆仆来到距梓州城不远的长坪山安昌岩下的古刹“慧义寺”时,只见庙壁刀刻千余佛像,时人称之为“千佛岩”。千佛岩左侧崖壁间凿有一座汉代崖墓洞穴,深三丈,宽两丈,石壁前后俱二室并带耳房,年青的赵蕤心中自是欢喜,决定将此作为“清修之所”并终身在此隐居。他将好几车书籍和生活用品卸下,携妻儿来此居住。刚一安顿好,赵蕤走出汉代墓穴向前方眺望,梓州北坝乡村如仙境一般绚丽:阡陌纵横千里,天空白云飘拂,仲春麦浪翻滚,炎夏藤蔓垂帘,初秋稻香扑鼻,隆冬古木挺立,季风翻卷于崖壁间,与不远处琴泉寺的暮鼓晨钟交替鸣响,正是一个修身养性、治学成卷的好去处。

赵蕤是个奇人,他的奇表现在远离喧嚣世俗,一心撰写书卷上,更体现在他的生活情操上。他驯养了上千种鸟儿:鸽子的飞行、鹦鹉的饶舌、鸳鸯的忠贞,一 一在洞前草丛与碧树展现。赵蕤写作累了,看夫人搂柴做饭,观西山夕阳隐没。赵蕤快乐了,吹个响亮的口哨,那些聪明的鸟儿齐扑扑飞落他的肩头手上,上下翻飞,翩翩起舞,把来客都看呆了。没错,这个客人便是慕名寻访山林高士的匡山人李白。

李白当属年少,却怀“匡时济世”之壮志,这位有着侠客情怀的英雄少年听闻梓州赵蕤隐居山林而剑法精湛,长啸江湖而志存高远,便登门拜访,意欲向赵蕤求取剑术与功名之道。李白找赵蕤找得辛苦,他从江油匡山出发,奔陆路、赶水船,一路风尘扑面,就为的是早日拜师赵蕤。听到客人喝彩,赵蕤放下心爱的鸟儿,与来宾互致问候。此时李白刚满18岁,赵蕤建议用师徒关系相处,李白欣然同意。赵蕤向执弟子礼的李白送上《长短经》一卷,供其品读交流。在长坪山洞穴相伴一年多的光阴里,李白虚心向赵蕤学习剑术,还勤勉地帮助赵蕤整理装订《长短经》九卷,并请先生彻夜讲解《长短经》的帝王权术、哲学思想而大受裨益。

皇帝下诏 赵蕤夫妇长跪谢绝

在长坪山洞穴隐居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不免惊动了地方官吏,梓州刺史和广汉郡太守先后临洞拜访,对二位隐逸之士表达仰慕之意,并索要赵蕤所著《长短经》几册订正稿献于朝廷。赵蕤深知李白非“池中之物”,不可能同自己终生隐入山野,力劝他不走科举路,在荐举或制举上找门道,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大鹏飞举。一席彻夜长谈,李白与恩师泣别,他接受赵蕤亲送的《长短经》作伴,曲折山路上,依依不舍的赵蕤送李白至道口,挥袖作别。

李白走后不久,益州大都督长史苏颋上任途中巧遇“仗剑出游”的李白,对李白考察后便有推荐起用之心,同时苏颋早已耳闻隐士赵蕤的高风亮节,他感叹不已:“白与赵蕤为蜀中二杰。”上任不久,苏颋向唐明皇写了《荐西蜀人才疏》,称赞“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对蜀中人杰大为赞赏。唐开元十年(722),唐明皇收到苏颋的奏表后,又将献于他的《长短经》细读后深思一番,认为是“一部奇书”,随即下诏召赵蕤入京供职。皇帝下诏可了不得,梓州刺史命人牵上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前往长坪山“赵岩洞”前传达圣旨。接下来的事儿出人意料,赵蕤夫妇长跪不起,婉言谢绝,拒不接旨。赵蕤给出的理由用今天大白话讲叫“喝土酒醉了,吹山风爽了,自由散漫惯了,”去不了朝廷,恳请刺史转告皇上“吾隐没山林,其志不变,万望成全”云云。梓州刺史传旨不受,怏怏而归。

赵蕤高寿而终,大约活了80多岁。史载地方官员敬其品德与才学及所著《长短经》一书的深远影响,在小小的墓洞外竖一方《赵蕤处士碑》,记其生平事迹刻于石上,以表怀念之情。此碑在晚唐就很有名气,文人墨客均前往赡仰吊唁,当地百姓怀念这位高风亮节的隐士赵蕤,将他生前在此居住了50多年的岩墓称为“赵岩洞”,并流传至今。

赵蕤墓的历史疑云

赵蕤的墓在哪里呢?《长短经·自序》曰:“唐梓州郪县长平山安昌岩草莽臣赵蕤撰。”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载:“蕤,梓州盐亭人也。博学韬钤,长于经世。夫妇俱有隐操,不应辟召。”盐亭两河白虎村古地名与当地编印的《赵氏族谱》标注的名称内容完全相符,如大坪山、桑登坪、二坪山等,它们将赵蕤祖宅长坪山围抱在山地中央,赵家坝赵姓的祖墓集中在梧树沟左边的圆凸山,把白虎寨围成缺月,构成了一幅天生太极图,最后注入洗马滩的梓江,风水甚佳。

人们常说,四川偏僻之地盐亭藏龙卧虎,不仅孕育了嫘祖、岐伯、严震、李义府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还出了赵蕤、文同、蒙文通三位文史界的大师,是盐亭的骄傲。据悉文同墓已经在故里永泰重新修缮,蒙文通故居在石牛庙乡也得到有效保护,仅余赵蕤墓因历史疑云遮蔽至今未予重建。

当地文史爱好者谢国强、谢明元与石云龙都是八旬以上的老人,他们是亲眼见过“赵蕤墓”的见证人。家住桑登坪下的谢明元老人介绍,桑登坪“赵蕤墓”毁于1958年,当地农民将大石碑打烂后,抬到桑登坪下面的茅舍沟口搭了一座小石桥。谢国强说,童年时经常去桑登坪“赵蕤墓”玩耍,亲眼见过一道青石“无字碑”。为什么立“无字碑”呢?赵蕤生长于盛唐武则天时代,武氏辞世后,她的玄孙唐玄宗即位,为其祖母立了一座无字碑,意在功过应由后人评说。而身为隐士的赵蕤,吸取武氏的教训,视功名如浮云,故立无字碑留世。现在已有当地热心人士出力捐资在“赵蕤墓”前竖立一方花岗石碑,上面庄重而刻“唐经世家赵蕤之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部分图片为钟永新摄)

新闻推荐

盐亭县富驿管理所查处食品虚假宣传案

消费质量报讯(何莉记者何小林)日前,绵阳市盐亭县富驿管理所在专项行动中,成功查办了一起虚假宣传案件,打响了全县“春雷行动2...

盐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