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只有半收成的穷山村,到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农村娃的殷殷桑梓情和绿水青山梦
陈奉明查看桃树长势
眼下,天气一天暖过一天。盐亭县天水村的山坡上,桃树已经挂上了粉色花苞。望着故乡这片片果林,陈奉明心中却是另一番计划: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拓宽增收渠道,向田园综合体迈进……青山绿水依旧在,物是人非年年新。从外出打工的穷小子,到如今家乡的致富创业带头人,陈奉明坚信,只要勤奋肯干,荒山终究变良田,青山必将成金山。
■记者杨佳文/图
故乡薄地咋生金村里娃心结难解
陈奉明的家乡天水村,一座孤寂的山村,土地贫瘠,要到外界去,若不赤脚涉水过,就得问询摆渡人。多年来,这里一直流行着一句俗语:“嫁女莫嫁天水村,土薄地瘦难耕耘,辛辛苦苦勤劳作,一年只有半收成。”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陈奉明在1994年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外出务工,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刚去青海那几年,陈奉明摆过地摊、当过货车司机、干过包工头。凭着吃苦耐劳、敢拼敢闯的精神,1998年,陈奉明进入了青海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格尔木市分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并获得青海省格尔木市“优秀企业法人代表”“优秀青年企业家”“优秀党员”“纳税大户”等荣誉。
虽然陈奉明在异乡一步一个脚印站稳了脚跟,但“月是故乡明”,尤其是每年春节回到家乡,日渐凋敝、缺乏活力的故乡令他扼腕叹息,他也逐渐萌生了改变故乡现状的想法。
2009年,在陈奉明的鼓励下,老乡陈奉兵开始利用荒山150亩,种植果树及药材。在此基础上,2012年,陈奉明拉动本村另外两位青年加入到团队中来,随后成立了四川天水缘生态农业开发公司。
荒山变良田故乡重获生机活力
做着造福家乡的事情,必定赢得家乡人的支持。公司成立前期,面临园区道路不便于作业的情况,县政府大力支持扩建道路并修建多个蓄水池和水渠。2017年,政府在得知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后,出面协调贫困户贷款入股公司分红,这样的举措既帮扶了当地贫困户,又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这些强有力的支持,让陈奉明在创业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一腔热血。
经过多年发展,天水缘公司逐渐在天水村、望江村、水集村、金禄村流转土地及林地5000余亩,发展成为一家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的股份制企业。如今,这里种植柑桔1800余亩、春蜜桃1950余亩、丰园红杏900余亩、脆红李400余亩,并在果树下套种黄精、百合、丹参等中药材,带动农户1700户。
有上级领导到天水缘公司视察,在听取了陈奉明的汇报后,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产业扶贫表示赞赏,并指出,这种返乡创业、脱贫致富的模式值得推广。这让陈奉明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贫困户脱贫乡亲腰包鼓自己心里乐
深耕故土多年发展,天水缘公司现已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公司先后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绵阳市重点龙头企业”“盐亭县十佳龙头企业”“盐亭县优秀民营企业”等。
面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陈奉明最自豪的却是,通过企业带动,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今年60多岁的陈天善是天水村的贫困户,原来经济十分拮据,但这两年,陈天善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现在我在果园务工加上土地流转资金和分红资金,一年下来能挣近2万元。”陈天善说,不用离家还能挣钱,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天水缘公司目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金会+金融”的模式,与当地农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带动800余户农户增加收入1200万元,每户年均实现增收6700元,人均增收2230元,带领家乡父老乡亲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现在,陈奉明心中的这幅家乡田园图有了更大的版图,更丰富的风景。在做好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计划投资6.2亿元将天水村、望江村、钟沟村、水集村、觉皇村打造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带动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
新闻推荐
市民开开心心过春节(本报记者张莉摄)在北川新县城,舞龙庆盛世(视觉绵阳安居林摄)在杨家香草园,精彩的节目表演(视觉绵阳李孝鑫摄...
盐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