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泽延 盐亭88岁老人 难以割舍皮影戏情结

绵阳晚报 2017-08-20 07:33 大字

记者张登军/文任明勇/图

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出门时需要拄着拐杖,但今年88岁的刘泽延,心里一直难以割舍对皮影戏的那份情结。

绵阳市盐亭县,市级非遗项目皮影戏传承人刘泽延,从12岁开始接触皮影戏,至今已过去了七十多个年头。曾经参加的皮影戏演出不计其数,但近几年皮影戏的没落,让他心里多少有几分伤感。

皮影故事

客厅的墙上,挂着几幅剪纸作品,这是刘泽延引以自豪的手艺,甚至他还认为,自己在传承民间文化的道路上,剪纸的成就高于皮影戏。

已经很有些年头没有演出皮影戏了,刘泽延将自己的皮影戏演出道具装进木板箱,藏在卧室的床下。更多的时候,皮影戏只是停留在他的记忆中。

刘泽延是盐亭人,小时候“盐亭北街每天都有人演皮影戏”,特别的演出形式对他充满了诱惑。记得12岁那年,盐亭大兴乡广庭村的一位皮影艺人在演出后看到刘泽延的痴迷,就让他现场表演一盘。年少胆大的刘泽延毫不怯场,赢得“还可以,像那么回事”的评价。

就是那年,刘泽延正式拜师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时间太过久远,师傅的名字已经模糊了,只记得姓王,但那门手艺却牢记于心,经常在盐亭及周边演出。后来,随着皮影戏的没落,刘泽延将演出道具锁进了箱子。

偶尔,他会把道具搬出来,在家里“自娱自乐”。但他认为,这不仅是“自娱自乐”,他有一个特别大胆的想法,想在皮影戏的传统表演基础上,融入川剧变脸,但“难度太大了”。不过,他认为这件事情急不得,“只要有耐心,慢慢摸索,相信一定会成功”。

戏外功夫

饭厅的一张小方桌是刘泽延的工作台,桌面上堆着一叠胶版纸,还有几个新剪出来的人物像。

这是2017年8月15日上午,刘泽延出门溜达了一圈后回到家里,忍不住拿出工具,开始制作皮影戏道具,他“想把自己能演的皮影戏本子中的人物,抽空都剪出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更直观地认识皮影戏。

刘泽延的皮影道具,最初以纸壳子为材料,“便宜也好找,用牛皮或驴皮的价格贵,工序更复杂”。后来,他改用胶版纸,比纸壳子更耐用。皮影戏的人物角色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等十一件连缀组成,制作前先画出轮廓,再描绘出来用剪刀剪下来染色,等颜料干了用线绳将人物的关节连接起来,再搭上棍子,就可以用于演出了。

传统的皮影戏演出,需要4到5人配合,而刘泽延只需要一个人完成。最初,他是自己演唱,两只手相互配合,一只手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另一只手再控制两根耍杆,做出不同的动作,通过灯光投影传递给观众。

后来,随着收录机的问世,刘泽延一度使用收录机取代真人演唱,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觉得“还是自己唱,这样演得才够味”。

传承困境

周围的邻居都知道,刘泽延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但是,传承人这个称谓,却让他多少有点尴尬。

2007年,刘泽延的皮影戏被公布为盐亭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当地文化馆的干部就希望他能收徒授艺,但无人愿学。2010年,刘泽延的皮影戏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下来,传承依然是最大的难题。

早在二十多年前,也曾有人上门打听,想拜师学艺,但“他们都觉得皮影戏的唱腔太难学了”,而刘泽延的皮影戏是“一个人唱几个人的”,难度更大,加上“看的人越来越少,不挣钱”,最终选择放弃。

曾经,刘泽延想让儿女们能传承自己的这门手艺,但他们还是不愿意学。作为皮影戏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觉得传承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外人不愿意学,只有把希望放在儿女身上”。

刘泽延想过段时间“再找儿女们说说”,实在不行,他就想“以父亲的身份责令儿子跟自己学习”,儿子今年已五十出头,他想让儿子“学会皮影后,作为娱乐的方式”,即使没有机会对外演出,但至少可以让皮影戏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绵阳市及时公开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信访举报件引发强烈反响—— 整改动了真格 市民叫好点赞

□本报记者李锦辉“这几天,每天都可以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中央环保督察组转交绵阳市的群众信访件,以及绵阳市的处理和整改情况。”昨(16)日,市民张全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看到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件件有...

盐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