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绿色”动能 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绵阳日报 2022-01-11 07:26 大字

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

枫叶牧场

南寺坝工业组团鸟瞰图

交通动脉(曾丽摄)

新德镇农户正在机收水稻

涪城麦冬基地

芦溪镇五柏村藤椒产业园芦溪镇五柏村藤椒产业园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表扬2020年度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通报》,通报中对评定为县域经济先进县的三台县等16个县(市、区)进行了表扬,三台县入列农产品主产区县。

2020年以来,三台县围绕构建“3+2”现代农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化、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建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了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蹚出了一条丘区农业现代化的“三台路径”。

□刘玉明文/图

筑牢设施基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寒冬时节,走进三台县建平镇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扑面而来的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劲气息。翠绿的油菜、碧油油的小麦在田野上绵延铺展,构成一幅靓丽的田园景色;产业联合化展示中心、智能育苗车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彰显出现代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三台县重点在土地平整改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建设管理力度,有效提升耕地建设等级内涵。全县已建成生态美丽、生产便利的高标准农田88.35万亩。同时,实施标准化养殖场提升工程,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37个,水产健康养殖场26个,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全县建起了七大片粮油生产基地,在每一片基地,开辟了一块高产创建示范片。以水稻、玉米、油菜、花生为产业支撑,建设标准化典型丘区粮油综合高产园,辐射面积10万亩,打造出五个镇乡典型丘区特色粮油高产新区。

全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产示范片创建,广泛开展技术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强化技术服务,实现了粮油产量连年持续增长。

从传统耕作到科学种田,现代生产理念逐步普及,村民的耕种观念逐渐改变。“以前为了抢收抢种忙得不可开交,现在不用自己动手就有收成。”永明镇永明村1组的李云顺老人和该村万家旺农机合作社签订了协议,以每亩400多元的价格将田地托管给了农机合作社,收获时节,每亩1000余斤的水稻保质保量入仓,自己放放心心地当起了“甩手掌柜”。

目前,三台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8%,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70.23千瓦,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近30家,从业人数近2000人,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超过100万亩。其中农机服务龙头3个,连片种植优质水稻15万亩。涌现出一批以农机服务为商业运作模式的创业农民,一家一户经营使用农机的结构正在逐步改变。

基础坚实,装备现代,全县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稳步构建。

推进农业园区化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深绿的麦冬、成片的果林布满田野山坡,肥滚滚的猪儿酣睡在标准化饲养场……在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机蓬勃的景象让人振奋。

近年来,三台县集聚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产业振兴示范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县奠定了坚实支撑。

作为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之一,芦溪镇涪城村常年种植麦冬1900余亩。村副主任林福军介绍,通过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生态化加工,麦冬的品质越来越好,百姓的收入不断攀升。

据了解,三台县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总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其中,“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麦冬种植面积1.98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0%以上,实现麦冬产业产值8.2亿元;年出栏生猪6.4万头,出栏仔猪24万头,实现生猪产业产值14.85亿元。

借鉴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三台县着力构建了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激励机制和支撑机制。该县成立了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森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生猪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北大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四川市场)、中国麦冬电子交易市场;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9个,太极药业、三九药业、苏中药业等大型药企建立GAP基地、定制药园6个。

通过规划引领,三台县围绕麦冬、藤椒、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建设成优质粮油、崭山米枣、山南稻田综合种养等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全县实现了“五路共进、全域振兴”。

同时,聚焦千村百园建设小微园区,实施千村百园创建工程,在460余个村规划建设100个“千亩万头”小型产业园区,已建成1个省级、2个市级、16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机构合理、梯次推进、点线面结合的“1+2+5+n”现代农业园区新格局。“麦冬—生猪”现代农业园先后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体系创建名单,成为四川省首批、绵阳市唯一一个“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推进农业绿色化推动农业迈上新高地

在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园区,铺设在田间的沼液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将粪污养分均匀地输送到每颗麦冬根须上。

立足绿色生态、品质优先发展。三台在全域推广“猪—沼—药”生态循环模式,探索出1亩麦冬5头猪的种养循环黄金配比。在种养循环模式下,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共同发力,构建闭合经济体。

自2017年园区建设开始后,该县坚持“以种定养”,先后支持186个养殖场(户)、2个“三沼”利用合作社完善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并以10万吨有机肥厂为核心积极推进粪污收储运用体系建设。

芦溪、永明等13个麦冬种植镇乡,一改粗放式生产方式,呈现出另一番产业新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4.1万余米沼液管网铺设田间,1631口6.2万立方米沼液储存池星罗棋布,园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

通过实施全域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目前,三台县建设种养循环示范区4个。同时从“农牧结合、循环发展”入手,以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整县化推进、资源化利用、常态化监管”为目标,全面推广了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循环利用方式,走出了一条“变污为宝”种养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该县铁骑力士生猪养殖场,机器声轰鸣,喷淋机、翻抛机等设备将粪污喷洒在加了锯末、谷壳和微生物菌种的混合物中搅拌,发酵后进入沼液管道,成为蔬菜瓜果的养分。据了解,该场日均处理猪场废弃物60余吨,年可处理2万多吨。

“通过厌氧发酵、好氧发酵和异位发酵,实现粪污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有效解决了粪污处理难题。”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对于不能自行消纳粪污的养殖场粪污推行第三方处理。

近年来,三台县与绵阳市泰翱有机肥厂、麦冬三沼服务合作社、四川省三台永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坝雨露养殖场等合作,实现粪污全量化收集处理,消纳畜禽粪肥近7万吨,生产有机肥2万余吨。同时,台沃5万吨有机肥厂、隆豪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带动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54%、秸秆综合利用率100%。

同时,该县大力推广稻鸭共育、稻鳅共作、稻鱼共生等循环种养模式,建成稻鳅、稻鸭共育等绿色生态示范基地6万亩,“稻田+”绿色生态模式在全县遍地开花。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100%。

数字化赋能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三台县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发展能级。

走进位于芦溪麦冬大健康产业园的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厅内,轻点鼠标,麦冬基地生产管理情况一目了然。“从土壤酸碱度、大气温湿度、有效积温、水肥使用、产品采收到生产加工,通过移动网络与基地的环控设备形成信息直连。”工作人员介绍,ERP本草溯源系统实现了麦冬优质产品“看得见、追得到、信得过”。

以科技引领强化服务,促进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和麦冬质量的提升,是三台县一以贯之的工作。该县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麦冬基础研究,强化麦冬资源圃收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提升、绿色生态防控等,对麦冬品质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建立完善产业环境、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程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使“涪城麦冬”真正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喊得响、叫得应”的大健康品牌。

近年来,三台县整合全县农业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建成数字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全县农业大数据覆盖率达到50%以上。实施粮油全程追溯系统工程,实现粮油产业生产管理全环节追溯、可视化监测覆盖率达到67%。依托生猪5G智能物联工程,已联网监测规模养殖场142个、生猪63万余头。病虫智慧测报及智慧渔政系统实现了重要监测、监控点位全部纳入可视化监测监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改造提升120个一类益农信息社,中国麦冬电子交易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四川市场平台交易额稳步上升,2021年1到8月,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100.3亿元。

种业发展则是三台另一项不得不提的农业“智慧芯片”。近年来,三台县大力推进种业创新,加快推动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国家油菜良繁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西部生猪种业高地和长江中上游油菜制种第一县,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努力承担起生猪种业和油菜制种“国家队”历史使命。

围绕绵阳市建设种业强市战略部署,三台县高起点规划了一园区一中心,将芦溪镇、永明镇、老马镇24个行政村规划为现代生猪种业产业园,打造现代种业发展样板区。目前,已建成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且全部加入全国基因组联合育种计划,美系、加系等优质原种猪齐备,形成了丰富的优质原种种质资源库,全县存栏优质能繁母猪8万余头,年可产优质商品仔猪150万头。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新动能

三台县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特色农业生产为基础,以特色农村资源为依托,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刘营、石安、永明、新德等乡镇优势农产品基地逐步形成;通过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采取“企业+农户”和“支部+协会”的模式,发展股份农业、订单农业、高技术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断壮大;通过重点招引和扶持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特色产业、一片基地开发、一批村民致富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88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15家(国家级以上6家)、农民合作社数量1752个、家庭农场数量2907个。组建产业化联合6个,建成高芥酸油菜订单基地14万亩、双低油菜订单基地16万亩、优质大米订单基地21.8万亩,通过基地订单和加价回收方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效带动小农户参与大产业。

在“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绿溪优食谷车间内,整洁的环境、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让人感受到园区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绿溪优食谷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休闲食品企业,总投资20亿元,已建成建设肉制品、蛋制品、凤爪制品等三条现代化食品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三台坚持走基于农业优势的工业强县之路,培育代代为本、梅林食品、绿溪优食谷等农业加工企业43个(含产地粗加工),园区内金丰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实现麦冬机播机收,建成麦冬万吨气调库1个、生猪屠宰场1个。

跨界整合,融合发展。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进一步完善以特色文化旅游、现代智慧物流和全域电子商务“1+2”产业为重点,以现代金融、房地产、科技服务、健康养老等产业为竞相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培育多元化的新型消费业态。成功打造枫叶牧场、明兴农业主题农业公园等新业态,潼川古城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郪汉、鲁班湖文化旅游节等特色品牌节会活动,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1.9亿元。

立足农业产业“设施化、园区化、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建设,三台县初步实现了集成一批项目,完善一套体系,做强一批龙头,提升一批产业,创建一批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2020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在全省183个县(市、区)排名从54位跃升至32位,位居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3元、年均增长9.2%。

新闻推荐

10932个孩子的团圆

2021年12月7日,湖北荆州监利市,孙海洋带着失散14年的儿子回湖北老家与亲人团聚。资料图片/ICphoto2021年4月22日的认亲现场...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