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做打扬国粹 梨园雅韵润人心 绵阳市积极推动戏曲文化进校园进乡村

绵阳日报 2021-05-27 07:08 大字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彭雪)璀璨非遗,薪火相传。为弘扬中华国粹,让传统文化经典扎根沃土,在校园生根发芽,丰富乡村百姓的生活。近年来,市文广旅局、市非遗中心、天青苑剧团联合各大学校、艺术剧院、民营剧团等,让戏曲文化进校园进乡村,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作编排,硕果累累。

近日,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的演职人员为绵阳市少年宫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川剧表演。

《器乐演奏》中各类打击乐器的声音,让孩子们初次感受了川剧锣鼓的古音风韵。剧目《人间好》演员们的扮相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柔美的身姿,曼妙的水袖,无一不蕴含着说不尽的韵味;在《行当介绍》的表演中,孩子们知道了川剧中“生、旦、净、末、丑”的独特扮相。川剧绝活《变脸吐火》,那瞬息突换的“变脸”,那腮帮一鼓便吐出的长长火舌,让孩子们领略了非遗的神奇,孩子们还上台体验穿戏服,在演员老师的指导下学走台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一次川剧进校园展演中,高新区火炬第三小学小演员表演的融入了川剧元素的《薪火相传》,一招一式在孩子们曼妙舞姿中张扬着创意的精神。三台县潼川三幼表演的《小戏娃》活泼可爱,博得现场观众掌声、喝彩声不断;仙海水利风景区中心学校的同学们带来身段表演《巧舞身段》,小演员们用折扇、团扇等道具,尽显曼妙舞姿。

听川戏、看川戏,当然少不了川剧中的绝活表演“变脸”。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的17名学生带来精彩的川剧综艺《变脸》,不时引起观众们的喝彩。用鼓点震动木地板,利用鼓声声频的振动感受节奏;看指挥老师的口型和手势,利用轻踏、猛跺等方法,体会舞蹈动作的快慢、强弱和力度大小的变化……在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带来的戏曲舞蹈《小戏迷》中,演员们化身一位位小戏迷,用整齐的步伐,流畅的舞蹈动作演绎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之路,赢得满堂喝彩。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仿佛也成为了追逐传统戏曲文化的“小戏迷”。川剧表演《挂画》、《滚灯》、戏曲舞蹈《跷巧俏》、《川剧操》……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表演,一曲曲饱含深情的演唱,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此外,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和市非遗中心创编川剧操走红网络,引来央视等各大媒体报道。课间操时间,在该校总能看到5000多名学生整齐划一跳着川剧操,其中,领操的学生还穿上了川剧的戏服,场面十分壮观。

据悉,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自2013年10月起,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正式启动并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常态化教学为支点,激发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戏剧、曲艺的喜爱热情,让孩子们领略戏曲的无限魅力,体会戏曲的传承之路。

此外,市非遗中心还联合各县(市、区)社区乡镇、村,陆续赴涪城、三台、游仙、安州等,在科创区科虹社区、上马社区、涪城区青义镇青羊村、丰谷镇各村、金家林社区、游仙区新桥镇等举行多场演出。同时,民营川剧团天青苑也启动“送戏下乡”活动,将天青苑川剧团分为多组,分别到平武山区平通镇大坝村、易阳村和泗耳乡等多个县区的乡镇、社区、学校、企业、文化院坝、景区等地进行演出,演出经典川剧《人间好》《王婆骂鸡》、传统川剧戏《打工》、川剧绝技《变脸》、川剧折子戏《柜中缘》等数百场。

如今,戏曲已经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到城市乡村校园,传承创新成为代名词。从百姓到学生到幼儿,对戏曲都有着深深的感情。

新闻推荐

停车未拉手刹 车辆滑下斜坡撞伤5人

视频截图手刹作为车辆安全制动工具,使用频率较高。尽管如此,停车忘记拉手刹的现象仍会不时出现。近日,三台公安交警对外公布...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