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环保110”护航绿色发展

绵阳日报 2021-05-10 09:29 大字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尹秦)“叮——!”5月7日14时52分,快反员三台县芦溪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公室副主任李小峰的手机响起。市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向他派送了“任务”:人工智能识别到疑似违规行为烟雾告警,已拍摄图片,地点在三台县芦溪镇花园白衣村3组。领取自己的“任务”后,他立即赶赴现场协调处置,并通知辖区村干部找到火点先行处置。10分钟后,他到达现场,与村干部调查起火原因。处理完这项烟雾告警后,李小峰将整个事发经过以及处理结果反馈至平台。17时30分,市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上已清晰显示出此次告警“订单”的处理意见和情况反馈。

作为绵阳市第一批快反员,李小峰深切感受到科技力量让污染无处遁形。曾经,他和同事们一个乡镇一个乡镇的实地走访,巡逻完一个点后,还要担心村民在他们离开后悄悄再次私自燃烧秸秆。而现在,只要进入监控系统,即可全方位查看辖区是否存在土地裸露、违规施工以及烟雾等问题。

回望绵阳市“蓝天白云攻坚战”,信息化技术无疑是生态环境管控的“最强大脑”。

去年,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出了污染防治的“绵阳模式”——“环保110”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它通过前端实时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抓拍违规行为,生成污染实时告警任务后,指挥中心调度快反任务,最后由快反人员到实地响应处置,让污染防治任务像公安出警模式一样快速调度处置。

走进位于市生态环境局一楼的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城市扬尘”“生物质燃烧”“餐饮油烟”“汽车尾气”“企业污染源”……大屏幕上显示着视频监控点位的实时情况。

“这是一个数据大整合的平台,接入了69个公安天网视频监控摄像头,2758家油烟在线监控、104辆城区洒水抑尘信息、82个建筑工地摄像头,42个自然保护区监控摄像头,国、省控站点以及监测微站205个,4165辆非道路移动机械、180个污染源视频监控摄像头、60家固定污染源用电监控等多个部门信息平台,形成视频监控‘一张网’。”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利用大数据预测和AI智能识别,形成“预测云图”“污染地图”“快反地图”3大版图,综合性的联治模式,实现对违规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定位、取证,重点区域污染源24小时精准监测、监控与溯源。

不仅如此,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将实现监管全覆盖,包括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等方面。“通过前端视频监控设备,不仅智能识别工地是否存在违规施工、扬尘污染工人等大气环境,还可监控到水以及土壤环境。这个是开元电厂取水口闸门,可以清晰地查看饮用水源是否有漂流物以及垃圾等情况。”该负责人点开市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主界面向记者介绍。他告诉记者,今年底将会把县级的所有饮用水水源地监控加入到平台内。对于水站检测,将开通语音警告功能,若有人私自闯入,将通过语音喊话劝离。

目前,生态环境快速反应指挥平台有382名快反人员,覆盖了13个重点市级部门和13个县(市、区)、园区,做到了全市范围污染防治任务的迅速调度和处置。

“以前是多部门、多批次现场巡查,人工分析监测报告,现在在线值守快反平台,系统自动生成监测报告,很大程度节约了行政成本。”该负责人介绍,以前发现污染行为到达现场耗时较长,现在系统自动抓拍污染行为,10分钟内快速响应并处置已造成污染后果,提高了处置效能。

在快反快处的同时,该平台还实现了生态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从接件到反馈全流程闭环留痕,确保污染防治任务件件有落实、有回复、可倒查。让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真正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运行效果如何?越来越常见的“绵阳蓝”就是最好证明。去年,市城区环境空气优良324天,优良天数率89%,全年无重污染天。“绵阳的天空总是瓦蓝瓦蓝的,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清澈的河水倒映着青山、蓝天,美极了!”……这些市民日常谈论的话题,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新闻推荐

多部门联手“填坑”

本报讯(顾宏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春梅)近日,三台县新生镇某度假村会议厅内,一青年男子正口若悬河向台下两百多名老人介绍到...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