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始建“小山城”穿越岁月活力依然

绵阳晚报 2021-03-08 09:27 大字

红旗堰水库大坝和库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蓝池庙

神仙洞摩崖题刻“虎穴”隐约可见

塔山镇全貌

绵西高速穿过塔山镇境内

塔山镇一带典型的丘陵地貌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毅胥江文/图

绵盐公路旁,塔山镇背靠一座大山,静静坐落在一片高低不平的丘陵中。众多村民在山峦之间安居乐业,以塔山场镇为中心,形成了这个位于三台东北部的繁华小镇。

据史料介绍,塔山镇距三台县城36公里,在清代咸丰年间始建,起初仅有一座凉亭、几间小店,但行人络绎不绝,行客小贩多会于此,街市日益繁荣,后场镇逐渐扩大,名“三合场”。因场镇背后的寨子山腰有一石塔,相传是清嘉庆年间一县官所建,名为“玄武塔”,故也称寨子山为“塔子山”,其后场镇也改名“塔山”。2019年底,与塔山有历史渊源且相邻的柳池镇、高堰乡并入塔山镇。

从绵盐公路进入场镇,一条笔直宽阔的街道直通对面的山腰,其间还有多条横街。由于街道修建在山坡上,走在这里,感觉来到了一座小山城。

尽管地势不够平坦,但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街上店铺众多,人流熙熙攘攘。附近村民带着各种农副产品在这里进行交易,外地客商也来到这里收购农产品,塔山镇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蓝池庙:小镇上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从塔山前往金鼓方向约10公里,就来到了蓝池庙。蓝池庙是三台县继郪江崖墓群、云台观、潼川古城墙、尊胜寺后的第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建筑均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

蓝池庙始建于宋,毁于元,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明末毁于兵燹,仅剩正殿。清雍正五年(1727年)更名为蓝池庙,乾隆五年(1740年)复修扩建。现存拜殿、岱岳殿和东西上下两厢房等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8991.85平方米。蓝池庙在民俗文化上与“鬼城”酆都齐名,有“梓州酆都”雅号,以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的中元会为特色的庙会活动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蓝池庙布局较为完整,建筑梁架、斗拱,保存了明清早期的木构架,建筑梁架上保存有清代题记。进入庙内,山门和戏台连为一体,令人仿佛感受到古时候人们在这里看戏的热闹场景。庙内几棵黄连树以及戏台旁两株高大的“将军柏”,显示着这座建筑深厚的历史。

在几公里外的一条河流旁,还有宋代“神仙洞”摩崖题刻以及当地人竖起的杜甫像,据说当年杜甫曾经来这里游玩。

红旗堰:四十年来滋养三万余亩土地

塔山镇场镇附近没有较大的河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靠天吃饭。

“过去我们这里非常缺水,许多土地只能种植旱地植物。”红旗堰管理所负责人徐志元告诉记者,三台县在1966年开始修建红旗堰水库,到1971年建成后,灌溉了塔山一带多个乡镇的三万多亩土地,这一片土地才能种上水稻。直到2002年武引水利工程建成后,将红旗堰水库的大部分灌溉范围覆盖,红旗堰才减少了灌溉面积。

“我们修建的红旗堰大坝非常漂亮。”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向龙树方向前行约8公里,终于见到了魏柳河上的红旗堰。只见6个条石砌筑而成的圆拱形坝体横在河流上,上游宽阔的水面清澈无比。

据了解,红旗堰水库上游尾水在刘家场镇附近,到红旗堰主坝全长约24公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虽然现在水库灌溉功能减少了,但仍在发电,沿岸众多农户仍然享受着这处水利工程带来的益处,而在其他水利设施引水出现困难时,红旗堰也能及时补充进来发挥作用。

张天汉:烈士英雄事迹激励后人前行

革命烈士张天汉是塔山镇宝林村人,记者在该村寻找到了张天汉烈士纪念园。

烈士纪念园坐落在一座小山边,干净整洁,一旁的纪念墙上写有烈士生平介绍。“前不久还举行了烈士公祭活动”,张天汉的孙子张登明告诉记者,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人员来到这里纪念张天汉。张登明老人今年已经八十高龄了,是烈士牺牲7年后才出生的,虽然没见过爷爷,但爷爷的英雄事迹令他感到自豪。

1929年,28岁的张天汉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涪波社”,在中共三台北路特支领导下,组织柳池乡的盐工、农民开展“三抗”斗争并取得胜利。1931年1月塔子山暴动失败后被捕关押绵阳县监狱,1931年3月获救后在剑阁、江油等地活动。当年6月回到三台后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重建中共三台北区区委任书记。1933年1月23日,因参加柳池农民抗粮斗争暴露行踪,1月26日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3年3月1日被反动军阀杀害于三台县城西牛头山下。张天汉牺牲后,被安葬在家乡附近的宝林寺山边。

新闻推荐

就地过年安逸又好玩

剪纸送祝福花卉景观靓广场登梓州公园,逛潼川古城,游鲁班水库……为满足广大市民就地过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春节期间,三台各地各...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