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年间兴起,三台灵兴镇延续2000年文脉—— 涪江之畔 千年小镇古韵悠悠

绵阳晚报 2021-01-24 07:59 大字

涪江边大片的平坦土地

“中华抗战第一堰”石碑

永和堰上的高家桥

灵峰寺内错落有致的建筑

沿着绵三路,驱车40公里左右,就能到达三台县灵兴镇。

沿途,涪江静静相伴,在即将进入灵兴镇的时候,恬静的涪江忽然灵动起来,左拐右弯,划出两大块肥沃的月牙形冲积平原,也划出了依山傍水的灵兴和争胜两个场镇。

林木葱郁、奇山异石,楼台亭阁古韵悠然、涪江蜿蜒碧波荡漾,2021年1月11日,当记者一行置身这片土地,感受到的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惬意……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毅胥江文\图

九百年历史古老传说令人神往

大约900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灵兴镇因建有灵峰寺,兴起场镇,就叫灵兴场。1932年置灵兴乡,1958年改灵兴公社,1967年更名涪江公社,1981年复称灵兴公社,1983年复置灵兴乡,1992年建灵兴镇。2019年12月争胜和灵兴合并为灵兴镇,驻地灵兴场镇。

灵兴镇有很多古老的故事,听起来令人悠然神往。

古迹灵峰寺,又名华严寺,灵兴镇因其得名。据灵兴镇综合办主任宋志龙提供的史料记载,灵峰寺自唐初创建大雄宝殿以来,已历时1300多年。又说,从西汉悬崖岩墓和蜀汉先主刘备曾在此地及附近刘营镇等处扎寨安营算起,灵兴至少有着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关于灵峰寺,还有不少古老的传说,相传寺内“西天佛国”牌匾系盛唐圣僧唐三藏手迹;五代宋初大理学家、养生术家陈抟也曾在这里隐居修炼;北宋梓州状元苏易简在此饮酒赋诗……

灵兴镇还有一处寺庙很是出名,是国家级文物,那就是尊胜寺。

尊胜寺坐落在涪江东岸争胜坝,相传唐代高僧慧寂于此创建佛寺,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重建大雄殿。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增修藏经楼。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伽蓝殿。至1929年,军阀田颂尧为建修“潼保马路”筹措工程款项,强征尊胜寺“庙业”良田“六十余亩”,仅“环庙七八亩脊土留作庙有”,尊胜寺从此一蹶不振。

进入寺内,可见彩塑关羽燃烛夜读《春秋》坐像,右侧关平捧印、左侧周仓持刀侍立。左右梢间,分塑关公坐骑乌骓马和赤兔马。

寺内两株香樟树,已历时300余年。尊胜寺所藏《大藏经》为“清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七月中元日潼川王新命敬施”。藏经楼历经三百多年来,梁柱未出现倾斜、下沉,始终保持初建时的雄姿。

尊胜寺的传说也不少,著名的是“摇亭碑动金铃响”“关帝爷神马”等。据说,隔河相望的灵峰寺摇碑亭,游人抚动栏杆,亭内的石碑也会动,同时能听见尊胜寺大雄宝殿的檐铃叮咚作响。

可惜的是,记者当天没能体验到这种奇妙。

抗战第一堰如今依然流水潺潺

站在高家桥渡槽左边的石堤上,不觉两股颤颤。大约尺来宽的石砖中间是历经无数岁月还清晰可见的凹痕,向下看去,大约十几米高,即便是寒冬腊月,也令人额头冒汗。一位50多岁的大爷背着一背篼菜,正从尺宽的石砖上走来。大爷姓刘,正采摘了菜要回对面的家中去。

刘大爷说,现在渠堰上的石砖比以前宽些了,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加上去的,但是石砖上的凹痕显示出岁月的悠久,“这些是独轮车碾压出来的印子。”刘大爷说,以前过这个桥,就是走左右两边的石砖,运送物品就用独轮车,久而久之,石砖中间就碾压出凹槽了。

然而,就是这条渠堰,却有“中华抗战第一堰”之称,据说在抗战中灌溉良田,为前线输送了不少粮草。

这就是现在的永和堰,由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的永成堰和1938年接永成堰建成的郑泽堰。据《三台县志》记载,永成堰和郑泽堰于1950年11月合并,以永远和谐用水而命名永和堰。永和堰主渠全长46.5公里,取水流量13立方米/秒,控灌坝田4.52万亩,沿堰提灌5万余亩。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县民陈所伦创修永成堰(永和堰上段),灌溉数年,因老君溪口山洪穿渠,堰废。嘉庆十五年(1810年)复修,至二十年(1815年)春竣工,灌3年,涪流西徙堰复废。

郑泽堰是抗战时期修建。1937年申办,从老马渠起经李村坝、太古坝、桃子园坝至永新乡止,渠长23.5公里。因县长郑献征与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为同学关系,工程很快得到批准。1938年1月1日正式开工,1939年4月6日全部竣工。为颂郑献征修堰有功,取名郑泽堰。

新中国成立后,永成堰和郑泽堰统一管理,更名为永和堰。

2006年,郑献征的女儿郑碧贤寻访父亲足迹时发现,经历多年风雨,进水堰口损坏。她从父亲留下的日记中了解到,郑献征生前特别遗憾的是没能给“郑泽堰”修一个防洪闸就调任了。2009年冬,永和堰总干渠整治和涪江进水口防洪闸工程开工,并于2010年5月完工。在2010年8月和2013年7月发生的洪灾中,防洪闸工程保护了近20万群众和10余万亩土地。

2010年7月,省水利厅批复同意将三台永和古堰水文化园纳入该堰防洪治理工程项目。经郑碧贤多次考察、选址,最终确立以永和堰干渠,高家桥渡槽为起点,沿坡向上建水文化园。水文化园呈三个跃式布局,以水文化博物馆、抗战纪念碑、东北大学内迁巴蜀故事墙、水中望月剧场等4个重要景点构成。

整治后,高家桥渡槽下面,拦河建起了公路,潺潺流水从桥洞下流出,述说着那悠久的独轮车往来的历史。桥面上,水泥路面可以通过车辆,两岸群众终于可以通过车辆往来了。

走在灵兴街头,不时可以看到不少村民从山里背来土特产销售,不少走乡串户的商贩在街道游走,寻觅商机,让这个古镇随时保持着热闹的氛围。

新闻推荐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补齐生活品质短板

本报讯(邓洪刘玉明)自“厕所革命”开展以来,昔日农村旱厕彻底“改头换面”。近日,记者走进三台县八洞镇书房村村民陈小琼的家...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