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非遗“皮蛋”的傲娇含金量
当地乡亲就近务工。蒋春玲摄
□特约通讯员 田明霞
包皮蛋在农村是再普通不过的传统加工副业了。然而,三台县中太镇的杜智华继承和创新父亲传下的包皮蛋技艺,带着全家三代人,把“黄金皮蛋”“包”成了市级非遗,成就了小作坊到”杜智华农业”的蝶变。近日,杜智华皮蛋工坊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发展基地。
女承父业建厂,腌制技艺成非遗
日前,笔者走进三台县中太镇老街,一座新建筑“杜智华工坊”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杜智华农业厂房之一、名为“小镇集市”的皮蛋产品及品牌文化展厅。一束束艾草挂满“创始人长廊”平房梁柱,其内的精美展示厅里,摆放着杜智华家这几十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以及纪念品。杜智华说:“‘创始人长廊’建于1975年,是由我的父亲杜元庆监工修建的。”
杜智华1961年出生在中太镇七一村的五层寺山下。父亲杜元庆练就了包皮蛋的手艺,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让家人每顿饭都能吃上一口美味的皮蛋。受惠于这门包皮蛋的手艺,1983年,杜元庆被任命为中太镇乡镇企业禽蛋制品厂厂长。1985年,杜智华参加了四川省举行的“出口皮蛋技术培训”。之后,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又想了很多办法来改进制作工艺,并考入绵阳农专学校读书,学习无铅皮蛋制作工艺。经过反复试验,她终于掌握了金黄色皮蛋的制作工艺。
随着市场行情的涨落,渐渐的,皮蛋出口的外贸订单减少了,中太禽蛋制品厂倒闭了。失业的杜智华并没让自己闲下来,在家人的支持下,“智华皮蛋加工房”从1985年起,在中太镇上开张了。见自己辛苦做出来的金黄色皮蛋销路很好,杜智华于2007年成立了公司。30多年来,杜智华所做的皮蛋参加多种比赛并获奖。2015年,杜氏皮蛋腌制技艺被列入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儿女回乡,让“黄金皮蛋”造福乡梓
虽然谋生创业艰辛、困难很多,但杜智华总是笑对风雨,护佑着家人的生活。1992年,杜元庆60岁生日时收到一副写着“信义昭著乡人,仁爱传颂梓里”的对联,此后,“信义仁爱”就成为杜家的家训。逢年过节,杜智华带着家人,总把自家的皮蛋送给老弱贫病者品尝,还免费为中太镇上年满70岁以上的长者加工皮蛋。
为了减轻父母的工作压力和传承家中皮蛋手艺,2018年,杜元庆的儿子杜一三与妻子曾梓舟双双辞职,一起负责智华皮蛋的销售工作。现在,智华公司一年要在绵阳、遂宁等地收购600万枚鸡蛋、鸭蛋和鹌鹑蛋,或用机器、或用人工,包好各种皮蛋后存放在“华强楼”的仓库里。智华公司还在“华强楼”第一层装上中央空调,为皮蛋“制冷”。这600万枚鲜蛋,许多都来自有贫困户参加的合作社。
2017年,时年22岁的杜智华女儿王芝浩从美国留学归来后,成为智华皮蛋的第三代传人。她用家里的配方开发了一款萌萌的鹌鹑皮蛋,附加值更高,同时开始“我的小镇如此多情”的家乡建设计划。
“从2010年起,我们借款筹资租林地20亩办原生态鸭场,生产鲜鸭蛋。”杜智华说,她的丈夫王廷强主要负责管理农场。在杜智华家的生态养殖场里,还种植有土豆、玉米,栽有杜仲等中药材。王廷强说:“这样规划是为了让养鸭子和做皮蛋配套,也能通过用工等方式帮助本地村民增收。”目前杜智华工坊常年用工15人左右,季节性用工50人左右。
目前,智华皮蛋已成为四川省唯一出口日本的“非遗”皮蛋,已获得生产皮蛋的出口备案证明,正在申办蛋鸭养殖的出口备案证明,为的是让“智华皮蛋”能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连日来,谯城区续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着力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的良好环境。针对当前影响镇村环境的突出问...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