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建好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绵阳三台: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绵阳市三台县加快推进“麦冬—生

四川经济日报 2019-11-07 06:27 大字

深绿的麦冬布满田野,成片的果林点缀山坡,肥滚滚的猪儿酣睡在标准化的饲养场中……深秋时节,寒意渐袭,但走在“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仍然能感受到让人振奋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绵阳市三台县坚决贯彻执行“11331”发展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完善“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麦冬、生猪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花园镇、老马镇、永明镇、建设镇等3个乡镇20个行政村,面积57平方公里,分别建成国家级出口麦冬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 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成忠国介绍,园区以麦冬和生猪为主导产业。麦冬种植面积达2.5万亩,占园区总面积的80%,其中GAP基地8000亩;年出栏生猪22万头、仔猪60万只,有国家核心育种场2个、规模育种场14个、万头健康养殖小区1个。2018年园区麦冬/生猪主导产业产值22.3亿元,占到园区农业总产值的91%。

老马镇小围村是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该村麦冬种植户张安局告诉记者,麦冬收成好,一是麦冬质量好、产量高;二是得益于合作社有麦冬收购的保底价,不再为销路担心,加上合作社无硫化加工,降低了成本,种植户的收益也随之增加。

作为“中国麦冬之乡”,三台麦冬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涪城麦冬”居全国麦冬之上品,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独具优势的道地药材、我国唯一在同一地区同一品种拥有6个GAP认证基地的中药材。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立足绿色生态、品质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提升麦冬品质,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麦冬)质量安全示范区,夯实麦冬产业健康发展基础,提升品牌效益。

以科技引领强化服务,促进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和麦冬质量的提升,是园区一以贯之的工作。走进园区的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厅内,轻点鼠标,麦冬基地生产管理情况一目了然。“从土壤酸碱度、大气温湿度、有效积温、水肥使用、产品采收到生产加工,通过移动网络与基地的环控设备形成信息直连。”工作人员介绍,ERP本草溯源系统实现了麦冬优质产品“看得见、追得到、信得过”。

近年来,园区通过校地共建,成功引进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8家核心单位和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40余家单位入驻麦冬科技实验示范中心和生猪良种实验与繁育中心,目前,园区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9个,打造以麦冬、生猪为核心的农业硅谷,主研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种养植、食品开发、保健品研发、日化产品开发、药品创制、副产物综合利用、质量标准研究、互联网+贸易、健康服务等十大方向。

为有效带动园区农户脱贫增收,园区坚持联农带农,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力等入股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创新“产业股东+产业工人”股份合作、“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六统一分、“要素集聚+借鸡生蛋”产业脱贫等利益联结模式,大力推广“农户+园区”“农户+公司”“金猪寄养”等合作模式,规范农民合作组织运行,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积极推广“1211”“1+8”等金猪寄养共养模式,新建生猪代养场10个,建成无疫小区(一期),创新“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模式,实现利益联结创收。目前,园区已有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56个,带动3000余户农户致富增收。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任毅 张宇

通讯员 蒋盛建 刘玉明

新闻推荐

金王沟在萎缩 村民“干”着急

河道被种上农作物金王沟“河长”公示牌河道淤积金王沟生产桥成危桥金王沟位于谯城区古井镇与芦庙镇交界处,与市区陵西湖上...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