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兴绵富民的时代长卷
这是一条70年的漫漫长路,这是一段34载的灿烂航程,起点是1949年绵阳解放,节点是1985年绵阳撤地建市,彼岸是阔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中国科技城。穿城而过的涪江,绿波潺潺,无言地见证了昔日籍籍无名的西部小城迅速崛起的奇迹。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诗仙李白的出生地,绵阳与祖国同行共进,建市以来,绵阳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综合实力与日俱增,成为西部极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城市,书写出一幅兴绵富民的时代长卷。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竦峙争高峰。在多重机遇叠加、发展势头强劲的黄金时期,伴着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城市的“冲锋号”,绵阳迈出更加坚实的发展步伐,向着波澜壮阔的明天,出发!
奋进者从不犹豫等待而是鼓足改革探索的勇气
以科技为支点,撬动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气象更新,拓宽加速发展“快车道”
22天前,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绵阳圆满落幕。这场延续7年的科技盛会,将肩负“国家使命”的绵阳推向了科技创新的前沿舞台、汇入了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
敢于用一场汇聚全球前沿科技成果的盛会,标注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航路,这是镌刻在城市基因里对创新型、开放式、突破性发展的渴望。
1988年,建市第三个年头,以“科技兴绵”为发展战略,绵阳传承“三线建设”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步入科技发展新时代。
而后,用好“中国科技城”这一“金字招牌”,依托纳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以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作出的战略谋划为引领,绵阳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破坚冰、拆壁垒,用新思维、新视野、新方式推动大跨步发展。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如今的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攻坚、城建攻坚、交通攻坚“三大攻坚行动”全力实施,新区有机生长、组团协调发展、交通日臻完善;
“686”重点产业发展迅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已然构建;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变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县域经济实力提升,“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人才汇聚、创新主体壮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三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打造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成为创新活力涌动的一方热土……
所有细碎的、宏大的变化,都是奋斗留下的印记和收获。数字可以佐证:1985年绵阳国民生产总值仅39.77亿元;2017年,绵阳一跃成为全省首个经济总量过2000亿元的地级市;2018年,科技城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2.89%,创新水平位于西部地区前列;今年上半年,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8.35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二……
34年砥砺奋进,绵阳搭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逐梦人从不畏惧困难而是充满永攀新高的热情
以文明为底色,建设美丽城乡,推进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台县乐安镇88岁老兵何有义勇救落水幼童,早在15年前,他在同样的地方救起过另一名小孩;涪城区体运村路社区开展免费午餐活动,为社区老人发放“亲和美社区币”,将志愿服务载体不断丰富……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从2011年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到保持这一殊荣“三连冠”,绵阳人孜孜不懈追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锤炼个人修养到弘扬社会新风尚,文明已成为内化于心的本能,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
绵是文明的绵延不息,也是人文的绵长悠久。
有“富乐之乡”美誉的绵阳,文化资源丰富。为将文化资源的“原生矿”向文旅产业的“聚宝盆”转变,绵阳加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态势,建好水利“四大工程”、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地标、培育文旅融合新兴业态,让文化“活”起来、旅游“旺”起来、城乡“美”起来、人民“富”起来。201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647.66亿元。
鼓起群众“钱袋子”,不仅依托文旅经济,还需以三产融合、扩大就业为支撑。
绵阳大刀阔斧推进农业产业重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三农”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稳定和扩大就业总量,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8177人;农业总产值达525.73亿元,是1949年3.22亿元的16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90.5元增长到2018年的16101.1元,增长83.5倍。
从温饱到小康,从更好到更公平,享受日益美好的新生活,这样的愿景已近在眼前:
结对帮扶、“互联网+”教育计划深入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落地落实,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形成;“五馆”免费开放,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构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办事流程精简,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沐浴现代文明之风,追求有温度的发展,绵阳正变得更美丽、更宜居、更温暖,人们有了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历史在特殊的时刻交汇,又在新的起点递进出发。从2019放眼未来,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绵阳,描绘好蓝图,创造着奇迹,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70年来,绵阳经济总量从2.53亿元到2303.82亿元,实现了四次大跨越。
第一次跨越
从1949~1978年,30年间,跨上1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5.5%
第二次跨越
从1978~1993年,用了16年跨上了1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7%
第三次跨越
从1994~2011年,用了18年跨上了1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0%
第四次跨越
从2012~2017年,仅用了6年跨上了2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7%,成为全省首个突破2000亿元的地级市
工业
70年来,绵阳工业经济从无到有,实现从手工操作到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转变
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34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2311.84亿元,增长了6799倍,年均增长13.6%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49年的6.4%增长为2018年的40.3%
企业户均产值由1949年的2.53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30亿元
农业
2018年,绵阳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73亿元,比1949年的3.22亿元增长了162.3倍,年均增长7.7%。
种植业287.09亿元、林业21.52亿元、牧业181.29亿元、渔业20.95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121.9倍、134.9倍、261.2倍和2095.3倍。粮食总产量229.65万吨,比1949年的60.0万吨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2.0%
油料作物产量达43.65万吨,比1949年的1.91万吨增长了21.9倍,年均增长率4.6%
生猪出栏356.23万头,比1949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4.3%
主编刘庆编辑罗楠
供稿袁媛供图视觉绵阳
组版廖宣校对王莉萍
新闻推荐
深化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绵阳发展成就巡礼·教育篇
互联网+教育(本报记者蒲滔摄)艺术节目展演名师名校长颁奖优秀课例展示现场(高中组)教育园区一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