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天府之国留下一段情缘
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名流辈出。其实,不仅天府之国出名流,天府之国也吸引了不少名流的到访,很多外省名流像玄奘、杜甫、岑参、高适、白居易、李商隐、陆游都曾客寓四川,与四川名流交相辉映,以至于四川几度出现过人物星聚、名篇竞出的活跃局面。
1985年,袁庭栋和张志烈共同著书《历代文化名人在四川》,梳理了在四川留下足迹、笔迹的历代文化名人,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时隔三十多年后,该书两度再版,有渐成经典之势。
本期大周末,我们特地挑选部分造访四川的名人的故事。当历史走到今天,这片土地依然吸引着无数人从其他的地方、国家造访、定居,显示出天府之国的非凡魅力。
范成大:
合江亭畔,极似江南
在成都市锦江宾馆西边,一座大桥横跨锦水,它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万里桥”。三国时,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饯行于此,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万里桥遂由此得名。
宋代范成大著名的四川游记《吴船录》,即取此义。范成大(1126~1193年),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淳熙元年(1174年),他任敷文阁待制,知成都府、四川置制使。淳熙四年(1177年),任满回朝。他由成都上船,沿岷江南下,入万里长江,写下了两卷旅游日记,因他是吴人,故用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句意,名为《吴船录》。
其中,特详于蜀地风光,完全可以当作四川导游来读。前人评他“笔端雷轰电掣”,“蜀中名胜不遇石湖,鬼斧神工,亦虚施其伎巧耳”。八百年前天府之国佳山胜水的千姿百态,在他笔下永远鲜明、活泼。
淳熙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范成大一家在合江亭上船。合江亭,在今成都九眼桥附近,宋时周围遍是梅花,是东下行舟,离别饯宴之所。从这里南行,那景象“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
范成大把家属送到彭山县停泊,然后回成都,去向青城山告别,沿途是:“流渠汤汤,声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郫邑屋极盛,家家有流水修竹。……县大竹万千,流水贯之,浓翠欲滴。”
他把古代的郫县写得多么令人神往。
李珣:
四川的波斯词人
唐朝时的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都会。外国使臣、留学生、商贾等各式各类的外族人居留长安的成千上万。五代时蜀地的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李珣,就是一位华籍的波斯人。
李珣(约855~930年),字德润。长期居住梓州(今四川三台)。他的先祖是波斯(今伊朗)人,其友人尹鹗曾戏呼之为“李波斯”。唐代波斯人来中国,经营香药珠宝的甚多,最盛时有几千家。据考证,李珣可能是中唐时来到中国的波斯商人李苏沙的后代。
波斯商人在中国,主要居住和贸易地是广州、泉州、扬州、长安,李珣上世原先就住在长安。黄巢起义军入长安,李珣一家随唐僖宗入蜀,定居在梓州。
李珣兄妹五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一家与前蜀政权关系极为密切。前蜀亡后,弟兄均不仕。李玹继祖业,仍经营香药贸易。李珣从医,也从事药学研究,写成了专门记载外来药材的《海药本草》一书。原书虽已不存,但为其他医学典籍引用,还算存下部分内容。
李珣曾由四川经三峡、湖湘而到广州,这与其家族经营的香药商业,有直接关系。他不少分词是写山水风光,寄托隐逸情调,这当与厌恶唐末战乱现实有关。这类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则是他途经长江三峡时,所写的《巫山一段云》,应是李珣由四川去广州途经巫峡时所作:
有客经巫峡,停桡向水湄。楚王曾此梦瑶姬,一梦杳无期。尘暗珠帘卷,香销翠幄垂。西风回首不胜悲,暮雨洒空祠。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五代时,中原战乱,西蜀相对安定和平。李珣的这些词,反映了当时成都上层社会人士的生活,令后人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之一角。
岑参:
染病客舍,忧心黎民
岑参(约715~770年),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文学史家将他与高适并称。他和高适一样,也是晚年来到蜀中,不过他入蜀之后,就未再回到家乡,而是病逝在成都。
765年,诗人五十岁,被任命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他行至途中,因蜀地发生兵乱,又折回长安。第二年七月,才以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的下属身份,与杜鸿渐一起到达成都。
这一行,路途是艰辛的,“岩倾劣通马,石窄难容车”;但山水是可爱的,“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他的入蜀诗详尽地描绘了川北道中的情景。
岑参到成都后,或游灌口、登青城;或泛舟浣花溪,拜谒武侯庙;或瞻仰文翁石室讲堂、扬雄草玄台、司马相如琴台、严君平卜肆,这都一一写在他的诗中。他还在诗中写到驷马桥、万里桥、石犀、支矶石等处胜迹,这就使他的诗成为研究唐代成都历史的宝贵资料。
767年,岑参前往嘉州赴任。他在嘉州只任官一年。768年七月,即罢官,打算沿江东下回乡。可是船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即被泸州刺史杨子琳的叛兵所阻,不能前进,决计改道陆路北归。于是,他舍舟登岸,乘车又到了成都。
他在成都住了一些时候,就染病于客舍之中,大约在769年年底,病逝于成都。在他晚年的诗歌中,记载了由于兵乱给四川人民带来的“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饿虎衔髑髅,饥鸟啄心肝……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的深重苦难;抒发了他“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的忧闷情怀;他还就西部边防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
在诗人晚年的创作中,仍然深怀着忧国忧民的一片深情。后人对这位诗人一般都以他晚年为官之地而称他为岑嘉州。他的诗集也就叫《岑嘉州集》。
王勃:
一路散心一路诗
唐朝人最喜欢斗鸡。可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却因为写了一篇关于斗鸡的游戏文章,而遭到贬谪,旅居西川。
不过坏事变好事,蜀川之行的结果,如其友人杨炯所说是“神机若助,日新其业;西南洪笔,咸出其辞;每有一文,海内惊瞻”。他来川期间,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总章二年(669年)五月,王勃从长安出发。踏上入蜀的剑门古道,沿途“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看到了蜀道上“丹壑争流、青峰杂起,陵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的“宇宙之绝观”。
王勃行经剑门山区时,只见剑门七十二峰峭壁矗立,高入云霄,宛如利剑插天;嘉陵江及其支流,盘旋峭壁之下,形成万尺深渊。举头上下,山川都在云雾中。诗人在《普安建阴题壁》中写道: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咸亨元年(670年)秋,王勃来到成都,受到当时益州都督府长史李崇义的盛情接待。王勃在成都还游览了武担山寺(在今成都北较场),描写了当时登高所见:碧鸡灵宇,山川极望;石兕长河,汀洲在目。龙镳翠辖,骈阗上路之游;列榭崇,磊落名都之气。从中可见当时成都的繁荣。
咸亨二年(671年),王勃到了九陇(今四川彭州),面对着青城山下成都平原的融融春光,他写下一首《春思赋》,描写蜀地春光:“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霜前柳叶衔霜翠,雪里梅花犯雪妍。”
这年夏天,王勃应梓潼县令韦某之邀,参加梓潼南江泛舟游玩,“舣舟于江潭,纵观于邱壑”,“觉瀛洲方丈,森然在目”。脍炙人口的《山中》,亦作于这个秋天: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卢照邻:
遗憾的爱情
初唐“四杰”都不是四川人,却与四川有不解之缘。其中,尤以卢照邻在蜀地活动时间最长,前后约十多年。
卢照邻(约630~680年),字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卢照邻到了梓州(今四川三台),此后六七年都在蜀中。在浪迹蜀地的六七年中,卢照邻遍游了成都的名胜古迹,写了许多关于成都风物的诗歌。
唐时成都正月十五日灯会最热闹,卢照邻有《十五夜观灯》记其事: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乾封二年(667年),他奉命到长安办理公务,回到长安住了约两年,又担任新都县尉的职务,于总章二年(669年)五月,抵达成都。
当时的新都县,属于益州都督府管辖,所以卢照邻因公常来成都。大约任新都县尉不久,就和成都街道上一位姓郭的女子相爱了。两年后,即咸亨二年(671年),他离开成都北归长安时,郭氏已怀孕。据后来郭氏对骆宾王讲的情况是:“别时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意即分别时双方信誓旦旦,卢照邻许下了旋即归来与郭氏正式结婚的诺言。
然而,卢照邻一去不返,在艰难困顿中,郭氏生下孩子,孩子很快又因病夭折。但卢照邻并非负心,而是已沉疴在身,力不从心了。他辞官离蜀北去,就是为了治病。他先在长安西边太白山中吃药治疗。咸亨四年(673年),正当郭氏对着骆宾王控诉他喜新厌旧,“君住三川守玉人”的时候,他却在长安向大名医孙思邈先生求治疗。
据说他患病的症状是半身麻木,四肢萎坠,五官坏缺,眉发脱落,应是一种很严重的风疾。最后,卢照邻终于不堪疾病折磨,与亲属诀别之后,自投颍水而死,结束了他怀才不遇的一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胡兴友)连日来,天气开始进入持续高温模式。迎着高温的“烤”验,在三台县各镇乡却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冒高温战酷暑,砌...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