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顺民”的《送梓州李使君》

安庆晚报 2019-04-24 09:42 大字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送梓州李使君》,是唐代诗人王维(701-761或699-761)的一首五律赠别诗。全诗起势斗绝、高调摩云,玲然妙语、爽利明快,景事得意、缚有逸趣,清代谭宗在《近体秋阳》中评价此作:“形拟高雅,赠送周旋,无此天然恰称者矣。”

诗题中,“梓州”,是隋唐的州名,治所处于今四川三台,一作“东川”;“李使君”,名叫李叔明,字晋卿,阆州新政(今四川东北部)人,本姓鲜于氏,代为豪族,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诗中,“壑”,意为山谷;“杜鹃”,乃鸟名;“一夜雨”,一作“一半雨”;“树杪”,即树梢;“汉女”,泛指汉水蜀地的妇女;“橦布”,梓州特产的橦木花织成的布匹;“巴”,古国名,故都在今日重庆;“芋田”,蜀中产芋,是当时主粮之一;“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有“幡然改变”之意;“先贤”,指过世而有才德的人。此作之所以能在万千赠别诗中脱颖而出并流芳千古,通常赞赏其三:一是即景生情在遥处。赠别之诗,多从眼前的景物着手,抒发当下的别情,也就是即景生情。然而,此诗“即景”的“万壑”“树”“千山”“杜鹃”“雨”“树杪”……从随后“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诗句得知,是在李使君将移镇的、远处的梓州,将即景之地放在了友人到任之处,不仅没有因远的景描写而间离了近情的生发,反而为下来的“劝勉”之真情营造了“随身处地”的实感空间,情味更浓。二是风土俗事出奇响。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诗中既指出了橦木花织就的布匹、主粮之一的芋是蜀地特产,又叙述了征收赋税、争田诉讼的民情事件,其风土俗事的介入,在成就意象的同时,接上了时代的地气、浓郁了人间的烟火。三是民生之重胜别情。此“送”,与其说是送李使君之人,不如说是送几句话,没有嘘寒问暖的日常关怀,没有往事回忆的真情厚谊,而是说了民生之多艰、为官一任之多责,随后嵌入“文翁”的典故,有指引,有劝告,有要求,有希望,使送别陡地升华到人情之上、国情之高。因此获得“落笔神妙,炼意工夫最深,人以为容易,不知其意匠经营惨淡也”(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的赞誉。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送梓州李使君》,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诗的前四句明显在写景,写什么景?应该是树景,需要提醒的是此树非同一般,是“参天的树”,有天高也有天意,于是“杜鹃”才可能“居高声自远”地“响千山”,“一夜雨”才可能从“树梢”直下宛若“百重泉”,所有的景都是顺应了参天大树的高,方得多彩;生在“文景之治”年代的“文翁”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方得青史留名。言中之意,梓州刺史,该如何像梓州树景一样去应天而生?该如何像文翁一样去顺民而治?

因此,《送梓州李使君》传递的人性之光,即:《周易·革》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凡做大事者、做成事者,无不应天顺民。顺应天命,就是要遵从自然规律,借势而行;合乎民心,就是要恪守以人为本,聚力而为。

新闻推荐

三台食品医药大健康产业推介会在蓉举行 付康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刘玉明记者谢艳)昨(17)日,由三台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四川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麦冬须根暨三台县食品医药大健康产业推...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