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填川 蓝氏族人与蓝家大院

华西都市报 2018-09-12 04:15 大字

康熙五十八年(1719),25岁的蓝兆义离开广东长乐老家,与三叔蓝如桂及邻里乡亲一起,踏上了西行巴蜀的漫漫长路。

历经数月,叔侄二人来到三台县的凯江边居住,以经商、佃田、手工业为生,后“历尽艰辛之苦,不惮子夜之劳”,事业初成。三叔蓝如桂,选择在三台老马乡老马渠建基立业。

此时,蓝兆义已年届三十,方始成家,娶妻叶氏。

稍有积攒,夫妻到潼川府天宝观(今三台县石安镇)购置百亩田产,又勤耕数载,积银数千,便开始大兴土木,着手修建蓝家大院。整个修建过程历时3年半,耗资白银近千两。

房屋落成,蓝兆义心念严慈手足,遂返乡还粤。回到广东后,才知父亲已经离世,唯有母亲戴氏纯贞守寡、育儿维艰。蓝兆义拜别父亲陵墓,手捧灵位,携老扶幼,重返四川,时值雍正五年(1727)。

戴氏来到蜀地,将熟稔的闽粤宫廷贡品丝织工艺带到了四川。于是,举家女眷从事绢丝、棉麻、毛绒等手工纺织业;男丁则操持耕作、栽桑养蚕、酿酒榨油,家业越来越大。

为更好经营产业,蓝家设立了两处商号,老马渠蓝如桂支系叫鸿兴和,天宝观蓝兆义支系叫和义盛。两处商号名称均带有“和”字,代表和气生财的为商之道。

后来,蓝家大院逐渐成了蓝家商号主要的货源供应基地,现今大院的左侧厢房便是当年的烧酒作坊,大院内还有榨油坊、染坊等。

竹编工艺更是蓝家每个儿女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如今,大院里还保存了当年各类作坊所使用过的器具,如脱米用的礧子、榨油的油槽、酿酒的发酵缸、缫丝用的铜盆、打草鞋用的工具、清代竹衣等。

蓝家商号经营范围广,既经营自家作坊生产的绢丝、棉麻、糖酒、油米等杂货,又运输贩卖盐茶、蓝靛等大宗货物。

当时商号的经营路线,以三台县为中心,分为东西两线,西线走江油,东线直达隆昌、自贡,并在三台、江油中坝、隆昌等地设有门市,一时成为当地巨商。

蓝氏族人经商有道,江油盛产能做染料的蓝靛,蓝家便以鸿兴和的名义,预付蓝靛矿主货款,将全年蓝靛买断,以供应自家染坊,多余的则贩卖给其他商队。

蓝氏一族因商致富,人丁繁盛。在戴老太君的主持下,蓝家又在附近芦溪镇、塔山镇另造两处规模一样的房屋,分别分给次子蓝兆辉、幼子蓝兆增。

可惜的是,上述两处建筑毁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今仅存石安镇一处。

饮水思源,以其知有本也。在三台开基立业后的蓝家人,时时思念着广东故里的一草一木。川粤两地相距6000里,思乡情切的蓝氏族人不顾路途遥远,不定期派出代表回乡省亲。

平时书信往来不断,至今蓝家大院里还保存着许多当年川粤两省蓝氏家族来往的信札,信中详细地记载了彼时两地蓝家的发展状况,既解相思之情,又作互相劝勉。

清代移民填川历史达数百年,不少家庭早已忘却了家族的来源,而三台蓝氏家族近300年来竟与原籍来往不断,这在四川移民史上也不多见。

上世纪80年代,蓝家大院居住人口一度超过200人,每户人居不过一两间房,有人就冒出了拆老屋建新房的念头。

幸得族中老人蓝兴足立下规定,族人可搬家外出建房,老屋一律不得拆毁,只许将之兑换或卖给本族人,蓝家大院才得以保留原样。

改革开放后,逐渐富裕起来的蓝氏后人没有忘记祖宅。为使蓝家大院保存完整,族人自动放弃房屋所有权,配合家族管委会,拆除了临时建筑,使得大院原貌基本恢复。大院立足天宝观近300年,虽不致毁坏,但也残破不堪。为更好保护大院,在蓝天的带头倡导下,蓝氏族人纷纷倾囊相助,捐款捐物超过百万元修缮祖屋。

新闻推荐

男子酒局后醉驾身亡 邀约者被判担责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凡事都应有个度。明知好友驱车而来,却未制止其喝酒,最终导致悲剧发生。事后,邀约者和一名同桌吃饭人...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