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余名“农民大学生”活跃在田野山间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助力三台乡村发展振兴

绵阳日报 2018-09-04 06:52 大字

□文煊刘玉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三农”,如果没有扎根农村的人才队伍,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乡村的振兴将是一句空话。

2004年,教育部发起“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三台县高度重视,从2006年开始,该县统筹实施,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12年来,累计培养2199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探索了一条人才培养之道。

一湖清水,荷叶田田;一片田庄,果蔬生香……初秋时节,走进三台县潼川镇解放村,一幅诗意山村、田园社区的优美画卷立时映入眼帘。“山上茅草窝,沟里泥水多”是十多年前的解放村的真实写照。2008年,时任村主任的刘世伟带头参加电大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村级事务管理和产业发展规划中。

“受地理条件限制,全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一条完整的水泥道路,缺乏基本农业用水,更没有支撑产业。”刘世伟介绍,通过多方考证,村两委最终确定了发展莲藕产业,并相继完善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的致富路子,村庄还获得“绵阳市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法律法规、农村工作基本方法等课程很受学员的欢迎。“过去是以权治理,现在是依法治理,行政违法事件减少,群众上访事件不断减少。”潼川镇云鼎村党支部书记尹元双在系统学习《农村政策法规》后,对村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决了该村多年未解决的3起土地纠纷。

三台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作为培养农村干部、巩固基层政权、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和储备人才的项目来实施,在组织体系的制度保障下,多部门协同参与,咬住“农”字不放松,设置了适合当地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利用电大培养农民大学生,提高村“两委”干部、农村后备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将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头人队伍成为了现实。自2006年实施以来,先后培育来自村、社区的三职干部和后备干部共计2199人,遍及全县932个行政村、110个社区居委会,学员大多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农闲在村合作社务工挣钱,年底还可以从合作社领到分红,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在光辉镇新河村,刚刚摘去贫困户帽子的李英芳谈起现在的生活感慨不已,他说能脱贫致富,全靠李之兴这个好支书。

新河村是省定贫困村,2014年,全村有贫困户47户117人,村民人均收入不过2000余元。村党支部书记李之兴参加电大学习后,通过知识与技能的精准补给,组织成立了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整合采摘观光、电商、超市、微商等多渠道的致富路,如今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9000元,彻底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一村一大”计划“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基层培养了实用型人才,通过学习真正在农村用得上的《农作物生产》《畜产品养殖加工》《农业经营管理》等实用技术课程,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劳动技能,使得这批人成为发展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邹中友是花园镇白衣村党支部书记,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训,系统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知识后,将所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成功创建明兴牧业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1.2万头,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全镇发展养殖的农户达200余户,被授予三台县“劳动模范”称号、“四川省第二批优秀农村人才示范岗”。

目前,三台县正建成以麦冬、藤椒、生猪三大特色产业和粮油、蔬菜两大基础产业为主导的“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村一大”毕业学员所在的村社,发展的支柱产业也多以这五大产业为主,为形成三台县整个产业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

新闻推荐

三台县为何得名于一座小山?

三台山,位于三台县城西1公里,紧邻三射公路和绵三公路交会处,是一座海拔493.5米,南北最长1250米,东西最宽600米的小丘。因...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