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摄影家镜头下的绵阳三十年

绵阳晚报 2018-06-24 10:48 大字

凌弘近影

南河体育中心丰谷队球迷(摄于1999年)

用大哥大的老板(摄于1994年)

坐三轮用大哥大打电话(摄于上世纪90年代)

记者张登军文/图

绵阳摄影家凌弘的新著《绵阳三十年——一个记者镜头下的真实记录》,日前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6月24日上午,绵阳市文联、绵阳日报社为该书举办首发式,引起圈内摄影爱好者的关注。

在这部书稿中凌弘用一个个镜头辅以文字,呈现出绵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三十年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很多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民俗、生活符号,也以图像的方式留存下来。用凌弘的话来说,作为一名摄影人,他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留下值得回望的瞬间。

1.回家路上

古城墙、老街道、传统的四川民居院落,让原本出生于三台县城的凌弘,对家乡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那是1982年底,凌弘从部队转业后,就职三台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有时候趁着工作之便去拍摄,但更多的时候属于“干私活”。他希望用自己的镜头,对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

在那几年,凌弘拍摄了大量有关三台城乡的照片,有古建筑,也有乡村图景、民俗风情,还有梓州杜甫草堂落成、1984年在三台县举办的全国青年足球联赛等重大事件,这些记录都收入《绵阳三十年》中。2015年,凌弘曾经想以《回家》为题,在三台举办一次与三台有关的摄影作品展览。大量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但最终还是搁浅,让他遗憾不已。

1988年底,凌弘从三台广播电视局调入绵阳日报社。1991年进入《四川政协报》绵阳记者站,1996年又调回绵阳日报社,后来又调入绵阳晚报,“当时是跑时政新闻,也拍图片”,但更多的镜头是对准“城市与民俗”。

多年后,凌弘依然为他的几次工作变动而感慨,从广播电视记者到报社记者,他认为报社的工作让他“眼界大开”,开始对这座城市的影像记录。他坦言,每一次举起镜头,他都把记者的本职工作当做“业余爱好”,不由自主地跳出记者的视觉去拍摄。

对这样的摄影视觉,凌弘坦言正如那次夭折的展览主题“回家”一样,他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并记录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

2.城市印迹

红星楼消失了,五栋楼消失了,临园路越来越漂亮了,长虹大道与科委立交桥的车流量越来越大……在《绵阳三十年》中,凌弘用大量的镜头,留下了绵阳的城市印迹。

建国门是绵阳人心中一个特别熟悉的地标。十多年前的建国门周围是什么样的?凌弘以两张图片的对比,呈现了绵阳中心城区的发展与变化;再如红星楼,在上世纪80年代是绵阳有名的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于2002年拆除,重建为七层高的商品房。老楼不在,但红星楼的名字却被绵阳人沿用至今。

1990年竣工的临园干道,是贯穿绵阳城市东西的交通主动脉,从最初的双向四车道到双向8车道,而道路两旁低矮的楼房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取代;位于临园干道与长虹大道交叉点的科委立交桥,1994年竣工后就成为绵阳一景。二十多年过去了,立交桥周围同样是高楼林立,桥下商铺取消,内环拆除,成为缓解绵阳城市交通的一条重要枢纽。

早年的铁牛街外河堤被低矮的民房包围,而今成为绵阳重要的景观平台。上世纪90年代的沈家坝还是一片农田,随着游仙区的设立,沈家坝逐年繁华……这些变化,都在《绵阳三十年》中记录下来,留下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变迁。

凌弘曾经说过,“如果成天背着相机却让历史在身边溜走,这是摄影者的遗憾”。他用镜头留下了老绵阳的过去。原绵阳晚报社长、总编辑王天柱在序言中评价,这些图像留下的可能不是艺术价值,而是历史价值。

3.经济脉搏

两位男子坐在南河路健安街口,一边看证券行情,一边等待前来卖股票的人。图片左侧是收购“长虹、湖山”股票的广告牌,桌子上放着一大叠百元面额的人民币。

这张《炒坝坝股》的图片,是凌弘于1993年3月拍摄的。他坦言,他摄影的时代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炒坝坝股”其实是改革开放初期绵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在他的镜头中,更多的图像都与人有关,因为“所有的发展与变化,都与人有关”。

在《绵阳三十年》中,还有更多类似的时代印迹。从大型国有企业到乡镇企业,都进入《绵阳三十年》,比如长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新世纪的彩电生产线的变化,还有九洲、新华厂的发展。他也关注绵阳人的汽车梦,从1990年的轻型汽车厂开始,到野马电动汽车生产,再到会展中心的国际车展,他用一幅幅图片勾勒出了绵阳汽车工业的发展脉络。

经济改革,带来的是经济与贸易的发展。2001年9月8日,绵阳诺玛特超市开业,门前人山人海,到2007年6月26日,绵阳诺玛特关门清场。从开门到关门,凌弘都用图片记录下来,两张图片的场景对比,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象。

从秋交会到西交会,从展销会、博览会到有奖销售,还有第一张银行卡的发行、数码广场入住绵阳、取消农业税等;从人民公园免费开放到绵阳机场通航、成绵高速通车,还有2008年地震等重大时间节点,他都用镜头记录下来,留下了绵阳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

4.生活记忆

新闻记者的职业身份,让凌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当年的新闻,如今的历史”,更凸显了这些图像的价值所在。

一幅《下岗职工夜市》,是凌弘于1998年8月在绵阳大观园拍摄的。在发展与转型期,企业转制后出现“下岗工人”这一名词,在这个夜市,很多下岗职工从这里开始新的生活。他还曾经用镜头记录下岗职工徐思蓉创业路中的一天,那篇《下岗女工进货记》,被多家媒体转载。

就摄影而言,凌弘认为摄影的功能是写真、客观记录。更多的时候,他用镜头去关注社会与生活变迁。比如刚进入新世纪开始流行的车模,“最开始都是淳朴而保守的”,后来“逐渐开放了”。再如最初的时装表演竟然是“服装表演”,女孩子的服装也是逐年变化的,从露脐装到吊带再到短裤,又流行破洞裤等,呈现出绵阳人真实的生活潮流。

民族、民俗文化,是凌弘关注的重点。春社踩桥、高抬戏、文昌出巡、龙头节等,留存的是文化的记忆。还有民间艺人的生活,踩瓦泥、手工布鞋、火钳烫发、打蓑草绳、手工弹棉絮、推磨等等,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走在失传的边缘,而这样的记录,更显图像的珍贵。

农村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凌弘就开始记录农村,几十年过去了,曾经落后的乡村如今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在他看来,记录这些发展与变化,给人们留下生活的记忆,正是这部《绵阳三十年》的意义所在。

◎人物档案

凌弘,本名李伟,绵阳晚报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获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全国第八届至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代表。出版有摄影理论集和摄影画册,有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收藏。

凌弘拍摄的部分老照片

新闻推荐

三台县教体局召开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监测实施会

本报讯(龙虎廷贾红太)6月5日,三台县教体局召开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监测实施工作培训会。局相关股室(站、中心)、各学区、直属学...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