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弘执着30年定格绵阳变迁精彩瞬间

绵阳日报 2018-06-23 07:47 大字

2010年10月2日,凌弘乘溜索到唐家山堰塞湖采访

1994年,坐三轮车用“大哥大”的绵阳人

1998年8月绵阳大观园夜市

近日,绵阳日报社摄影记者李伟(笔名凌弘)摄影作品集《绵阳三十年》问世。据了解,《绵阳三十年》共选取430张纪实照片,配以18万字的图片说明,通过城市建设,大事件,经济,文卫体,人物,百姓,民俗,县乡村等八个版块,展现绵阳三十年的变化。

□本报记者田明霞图片由凌弘提供

跟拍“绵阳三十年”

“我1988年从三台县广播电视局调入绵阳日报社工作,从事摄影30余年,亲历和见证了我国变化最快的这30年,有幸成为记者可以用相机记录这个时代。”凌弘说,20世纪80年代初,绵阳也像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仍然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

1977年,在三台县刘营农村当了一年半知青的凌弘,应征入伍,前往位于青海的二炮部队当兵五年。在西北冰天雪地的艰苦磨炼中,凌弘始终不忘看书写作修练文笔,期间还借调到青海日报、雪莲文学杂志社帮忙。1982年1月,凌弘转业分配到三台县广播电视局工作。调进绵阳日报社任摄影记者后,凌弘开始用相机拍摄绵阳的城市、乡村,用相机记录着绵阳巨变。这几十年来,光是单反相机他就用过了十多部。

凌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2010年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凌弘拍摄的作品《北川新县城曙光》、《深山里的铁脚信使》等数件新闻作品获奖,有的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他还撰写了《走出迷茫困惑,纪实摄影成为主流》等多篇摄影论文。凌弘告诉记者,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地方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相机来留住我们这座城市曾经的影像,让城市历史人文少留空白,成了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的追求,也为保留老绵阳记忆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

430张照片浓缩绵阳变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拍摄绵阳至今,共拍摄了上万张照片。这些照片几乎囊括了绵阳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凌弘说,为了拍出好作品,他把绵阳的山山水水几乎踏了个遍,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

这些年,在绵阳城,但凡是出现了重大新闻的地方,总会看到凌弘背着摄影包跑前跑后的身影。前20年,凌弘就这样不知疲倦地拍照片抓新闻。后来十年,他在报社从事经管工作,没有采写任务了。然而,一有新闻发生,他总是挤出时间,背着相机包就往前冲,让他拍的,他要拍,因为各种原由不让拍的,只要他觉得是新闻的,有价值的,对百姓生活、绵阳发展有用的,他仍旧要去拍摄记录。三十年来,积累下了大量记录绵阳变迁的珍贵照片,凌弘决定自费出版。妻子问他,“你今年也退休了,又不是什么有钱人,花这些钱,用最好的纸去出版这么一本影像集,意义何在?”他笑着回答:“我拍了这么多有关绵阳的照片,觉得应当把这些照片中的精品做成书,这就是价值!”

“改革开放后,绵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都逐步发生了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下岗工人、交公粮、国营商场、蜂窝煤、蒸汽机车等现象已经消失。”凌弘说,如今的绵阳,高楼大厦代替了小青瓦平房,互联网、汽车展览、时装模特、共享单车等新生事物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汶川地震、全国农运会、亚洲邮展、南郊机场开通、人民公园免费开放等重大事件,令人难以忘怀。所以,凌弘在挑图片时,尽量选百姓关心的,绵阳人耳熟能详的、已经消亡或即将消失的留影集结出书。为了更好地记录历史,留下珍贵的影像史料,每当照片难以用摄影语言表述故事时,他就用文字来补充诠释。一些照片因为时间隔得太久,为了真实准确地再现历史场景,他又千方百计重新寻找相关人员进行了重新采访和了解,补充丰富内容。

新闻推荐

三台县召开民办教育机构“两个覆盖”工作推进会

本报讯(谢强)6月4日下午,2018年三台县民办教育机构“两个覆盖”工作推进会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四楼会议室召开。会议从充分认识...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