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鸽为伴不孤单 竞翔天空得自由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5-16 06:37 大字

张针在照料信鸽。

□本报记者 吴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月3日,三台县龙树镇鲜花村村民张针的4只信鸽由绵阳信鸽协会组织,送往山西参加竞翔比赛,8日,鸽子从山西放出,经过700公里的空中飞行之后,当天归巢,回到张针的鸽棚,相当于每分钟飞行1公里左右,算是比较不错的成绩了。

《广东新语》记载,明代中叶人们已用鸽子竞翔取乐,并组织了“放鸽之会”。张针告诉记者,鸽子是他最好的朋友,不仅在竞翔比赛中为他赢取数万元的奖金,更陪他度过了最孤单的时光。

少小离家

温驯鸽子暖人心

8岁时,张针被送到山东聊城阳谷县一户家庭。这家人已有4个女儿,张针到来后,家里又添了两个女儿。张针虽是唯一男孩,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双方的磨合始终没有成功。

张针16岁时,在村里一个朋友的介绍下来到附近信鸽公棚 (赛鸽统一归巢的场所)打工。该公棚收纳全国各地共7000多只鸽子。

少小离家,加之没有得到善待,当时张针心里充满怨怼和委屈,脾气也很暴躁。没想到照顾信鸽,让他硬邦邦的心柔软起来。

“鸽子很温顺,对人十分信任,任你抚摸它。”张针回忆道,曾经有4只信鸽,从下蛋、破壳,到参加比赛,他一直全程照顾,“我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睡觉都在一起,我还另外给它们开伙食。”

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这几只鸽子成为该公棚的“王牌飞行员”,赚了很多奖金。但它们的命运却有喜有悲。一只信鸽6个月后便可比赛,4岁以后可以同时作为种鸽,6-8岁是种鸽最好的年纪,9-10岁后便要被淘汰了,公棚不可能继续喂养没有价值的鸽子。

上述四只鸽子中,其中一只“冬厉”在最后一次比赛中,被老鹰抓烂了胸部,但还是拼尽最后的力气飞了回来,到家后不到两小时便死了,看得张针流下了眼泪。

20岁左右,张针离开山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还带着那四只鸽子当中的“冬冬”。“今年它已经20多岁,相当于人的120岁,眼睛都已经看不见,我每天把食物放在手心递到它嘴跟前,它凭着嗅觉吃东西。现在精神还挺好,每天还喂它一颗钙片。”

返乡养鸽

连得冠军攒名气

2018年,张针所养的鸽子连续获得绵阳市游仙区、绵阳市两场信鸽比赛的冠军。然而刚返乡时,他一只鸽子都买不起。

1995年回到老家,没有鸽子,张针始终觉得空落落的,有时看到别人家的鸽子,步子都迈不开。妻子见他这般痴迷,鼓励他买几只喂。于是张针跟村里人借了2000元,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山东那个公棚,带回8只鸽子。

从2009年重操旧业到现在,张针已有100多只鸽子,走访了汕头、北京、上海等多地的公棚。2016年,他把自己鸽棚的照片、视频发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一些朋友的注意,渐渐在圈内有了名气,但他还不习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去赚钱。

“张家口一个老总是以前山东的朋友,我用3个月时间帮他设计鸽棚,他要给我1万元酬金,我只要了1000元。回到家,鸽子都生病了,幸亏回来得早,还有救。”张针说。

四川的赛事增多了不少,但很多细节不规范。去年很多赛鸽死掉了,原因就是集中装箱运输和公棚饲养期间,管理人员没有第一时间观察鸽子的健康,一旦有一只生病,病情很快就会传播开来。

“为了防止感染细菌,我烧开水晾凉了才喂给鸽子喝。每次从外面飞回来,要看有没有翅膀垮下来,这可能是感冒的症状。此外还要观察粪便等,有需要的话就消毒。”张针说,鸽子从发病到死亡,时间非常短。如果发现及时,一颗药就可以解决问题。

以鸽会友重在愉悦不在钱

“有时晚上睡不着,就去鸽棚,打开灯,鸽子会醒一下,但又继续睡。不管你怎么摸,它们都睡得很香。摸一摸、看一看,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张针说,这种“痴”使得他跟鸽子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默契。

好的赛鸽可以从血统、骨架、羽毛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哪些鸽子归巢能力好,哪些能飞长距离等,张针往往凭经验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有一次一个朋友养了40只信鸽,张针遗憾地告诉他可能一只都回不来,事实证明张针确实说对了。

“也有人向我咨询买赛鸽。我劝他们自己的鸽子还是要自己养、自己训、自己放。”张针说,一只好的种鸽或赛鸽几千至上万元不等。对于玩票的爱好者来说,没有必要花这么高的价钱买。另外,养信鸽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与其建立感情连接。在这项运动逐步获得关注的同时,张针希望养鸽人不要只把它们当成赚钱工具,这样反而难以赚到钱。把鸽子当成朋友、家人,关心它们的健康福祉,也丰富自己的生活,让感情获得满足,这才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

新闻推荐

78岁患病老太求职:谁都可能对命运毫无还手之力

78岁的三台求职老太丁玉琼。受访者供图四川三台县78岁老奶奶丁玉琼在网上发了一条求职信,引起广泛关注。这可能是史上最卑...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