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产定需 贫困旱山村的节水实践

四川农村日报 2017-11-01 08:09 大字

□谢勇 本报记者 吴平

最近这段时间,三台县水务局驻争胜乡双汇村第一书记滕跃贵,不时来到山上200亩山桐子核心示范基地,了解建设进展以及规划的22处蓄水设施的布局情况。

“双汇村是远近有名的旱山村,但主要是工程性缺水,虽被纳入武引水利灌区,但处于尾灌区,田间用水距离主要水源地达130多公里,中途损漏严重,引来的水又关不住,产业发展也跟着严重受阻。”滕跃贵10月27日告诉记者,为了精准对接脱贫产业的用水需求,在本轮扶贫攻坚中,村里先定种养规划,再定水利规划,使农村水利的应用效益最大化。

打通断头渠 麦冬产量激增

麦冬是三台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争胜乡也是主产区。然而唯独在双汇村,只零星地有几十亩。“去年麦冬一亩年产值2-3万元,谁不想种,但是没水不敢种啊。”村主任李爱民介绍。原来,麦冬全年从种到收都离不开水,比水稻耗水量还大。而双汇村又缺水,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双汇村2组组长赖仕国回忆,2000年,武引一期双争斗渠竣工,村民想趁热打铁,打通斗渠连结4、5组的农渠,然而全村上下1千多人干了2个月,硬是没“啃”下来,都是大石头,铁锹、锄头根本无能为力。直到2017年2月,县水务局投入近80万元,请来专业的挖机、破碎机,耗时4个多月,才终于打通这条最后2公里的“断头渠”。

“山坪塘倒是几乎每个组都有,但年久失修,都成了‘盘子堰\’‘望天堰\’,最深的蓄水只有几十公分,几乎失去了农业灌溉水源的效果。”李爱民说,目前,已有4口堰塘修缮一新,新增蓄水能力3600多立方米。原有渠系的硬化、整治,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看到有水了,村民们种植麦冬的积极性大增,去年达100亩,今年增至近300亩,产业规划总面积为400亩。此外,山桐子、生猪养殖等产业也逐渐起步了。

供需矛盾尖锐以产定需促节水

当规划的产业全部落实后,年需水量将达78.13万立方米,而目前,全村蓄水能力为50多万立方米,还需进一步建好一批蓄水工程,农水工程与特色产业布局必须较好地契合,才会尽量减少输水距离和中途损耗。

此外,在这78.13万立方米中,地表拦蓄雨水仅有58.78万立方米,还有近20万立方米需通过武引工程输水。而近年来,武引年输水仅为3万立方米左右,意味着其面临输水任务剧增的压力。做好用水需求的精准评估,才能减少水资源浪费,做到能用尽用。

县水务局机关党总支书记羊波介绍说,目前三台武引灌溉水按照全年42元/亩的标准征收,将来由按亩收费改为计量收费,更需每立方米的水都得到精准灌溉,为村民降低生产成本。

发展现代农业,不同作物有不同灌溉模式,对灌排渠系等的具体设计都有不同要求。水利建设如果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会导致业主重新开挖沟渠,重复施工造成资源极大浪费。有鉴于此,双汇村邀请绵阳师范学院编制了《三台县争胜乡双汇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7》,明确了村里的主导产业麦冬,基础产业山桐子、果树、苗木、养殖等。规划详细列出了每项产业的规模、模式、布局等。

在此基础上,第一书记滕跃贵做出了《三台县争胜乡双汇村水资源现状及规划需求评估》,对上述产业每亩用水定额、年用水量等作出计划,增加输配水和蓄引提水的指导性,产业有了长久、稳定的科技支撑,也减轻了130公里外武引涪梓干渠下段的调配水压力。

“各组的山坪塘就近灌溉麦冬等作物,山桐子示范基地的蓄水池交由最近成立的发展合作社使用和管护。以产定需还有个好处,便于同步落实‘谁受益、谁保养\’的管护责任。”李爱民认为。

新闻推荐

三台举办麦冬系列药膳创新创业大赛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近日,由三台县麦冬系列药膳创新创业大赛食谱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三台召开。该活动旨在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其中,共同打造三台麦冬特色美食品牌,助推全县麦冬大健康产业发展。发布...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