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扎根平武深山当蜂农

绵阳日报 2021-12-05 07:04 大字

张玉波在观察蜜蜂生产情况

初冬的午后,虽有阳光,但山风掠过,刮在脸上还是生疼。在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猫熊谷农场,农场创始人张玉波弓身蹲在格子蜂箱前,伸出粗糙的大手,取出蜂巢,对着阳光,眯缝着双眼端详着小蜜蜂们,上扬的嘴角在黝黑的脸上漾出自豪的微笑。

从首都北京到平武山沟,从生态学博士变身山村养蜂人,张玉波只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

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地理·中国》栏目播出人文科普纪录片《国家公园的故事——大熊猫国家公园》,其中用了近10分钟时间讲述张玉波用小蜜蜂守护大熊猫的故事。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春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把论文写在青山绿水之间

今年42岁的张玉波自称“蜜蜂博士”,但事实上,他是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生态学博士。

2005年3月,张玉波和同事来到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做科研调查项目,吃住都在当地村民家中。阳春三月,山里的雪还没化尽,他借住的村民家的男主人何大叔却整天赤着脚上山采药,挖野菜补贴家用。何大叔的一双儿女初中未毕业就早早到沿海地区打工,尽管如此,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捉襟见肘。

张玉波还从村民口中听到一个故事:有个深山沟里的村落,大部分青壮年因为偷猎野生动物“被抓进去了”。“没得法……逮到一只大家伙就能卖个好价钱,咋个能经得起诱惑嘛?”逮猎高手老钟向张玉波讲起自己当年的故事时,正在捣鼓自家的“棒棒巢”蜂箱。老钟已经不再上山打猎,打短工、养蜂、挖药成了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家老小都指望着我吃饭,一年也落不下几个钱,日子不好过呀!”老钟忍不住抱怨生活的艰辛。

历时两年多,张玉波几乎踏遍了木皮藏族乡的山山水水,完成了博士论文写作。在实践研究中,他发现中华蜜蜂对生活的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而有中华蜜蜂大量生活繁殖的地方,也是大熊猫的栖息地。与此同时,一个大大的问号萦绕在他脑中:大熊猫保护与其说是一个生态学问题,不如说也是个经济学问题。

让更多村民品尝养蜂甜蜜

博士毕业后张玉波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作为访问学者远渡美国杜克大学从事相关生态研究,但是带着这个问号,无论身在何处,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日子的平武村民始终是他放不下的牵挂。

当时,国家和地方都鼓励老百姓积极发展种养殖业,平武高山蜂蜜与平武茶叶一样,逐渐成为当地的土特产品牌。

2018年的一天,张玉波接到了做博士论文时所驻村的村支书打来的电话,告诉他村民们养殖的蜂群普遍存活率下降。他立即买了相关科学养蜂的书寄去,但村支书收到书后却又打来电话:“小张,我们这些大老粗咋‘啃’得动这些书?”张玉波动了念头:干脆自己辞职到平武去养蜂!2019年年初,他毅然辞职,一头扎进了平武的山沟里,开始了猫熊谷农场创业之路。

张玉波自己动手开发了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通过4G网络监控,使养蜂人不用到现场开箱检查就可以掌握蜂群的状况,极大减少了对蜂群的干扰。

格子蜂箱使用之初,村民大多持怀疑态度。张玉波记得,2019年7月26日,猫熊谷农场第一次取蜜,仅仅2个格子取出纯净成熟巢蜜6公斤,是传统蜂箱的2倍!相比传统蜂箱,使用格子蜂箱,一名养蜂人管理蜂群的上限从100群提高到200群,综合经济效益也提高了1倍以上。目前,张玉波已向当地老百姓免费发放了50个格子蜂箱,让更多的村民都能尝到其中的“甜蜜”。

他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粒种子

平武有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养蜂条件得天独厚,大森林里面有很多蜜源植物,其中包含厚朴、杜仲等中药材,所以产自平武大山的蜂蜜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

正是如此,猫熊谷的蜂蜜一推上线,不仅被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户纷纷抢购,他们还通过张玉波在社交账号上分享的科普知识,了解到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现状,吸引他们带着小朋友们来到猫熊谷农场,体验森林生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猫熊谷分享给孩子们的不单是蜂蜜,也在帮助孩子在心里种下一颗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种子。”张玉波说,一个来自北京的小学六年级女孩在听完他讲述蜂群的内部分工知识后,连写带画,做了一份小小的科研报告。

这些带着孩子走进大山的家庭还以亲子认养的方式,用诗意或寓意深刻的名字命名了认养的蜂箱。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甜蜜,更是满满的回忆,在潜移默化之中传递了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力量。“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及子孙后代,将来不仅仅是在公园里,也能在森林里看到大熊猫的身影。因为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大自然才是他们的家园和归宿。”张玉波说。

新闻推荐

拨动留守儿童心弦

户外音乐课堂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锦辉文/图)“孩子们,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动起来。”伴随着动感的节奏,瞬间点燃了孩...

平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武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