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谈:阅读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阅读者也能从各类书籍中探寻不同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囫囵吞枣式的阅读,难免会让人的内心变得浮躁。近日,记者采访了绵阳市阿贝尔、羌人六和马青虹三位作家,畅谈人生与书籍的关系,从他们的视角来探寻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刘佳
阿贝尔:从阅读中实现梦想
“我在天涯博客的签名是:小时候是‘菜虫’,长大后是‘书虫’”。阿贝尔本名李瑞平,是绵阳市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他潜心从事诗歌、散文和小说三十多年。散文《怀念与审判》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隐秘的乡村》获第六届四川文学奖,中篇小说《火溪,某年夏》获第五届储吉旺文学奖。
阿贝尔告诉记者,他与书结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他正在读师范。“印象深刻的是小仲马的《茶花女》,读罢不舍,还手抄了一遍。还有躺在宿舍读张贤亮的电影剧本《牧马人》,一口气读完。读到李秀芝回答说她是江油人时,有点惊喜,因为我当时的学校就在江油。”阿贝尔说,那也是第一次发现文学与现实的微妙关系。
1987年之后,阿贝尔阅读了大量的文艺书籍。“当一个作家是我的梦想,我所以能实现这个梦想,靠的就是读书,读书不仅让我成为了一个作家,也让我成为了我自己。”阿贝尔坦言,读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觉得,真正深度阅读还是要读纸书,对眼睛好、不择时间、地点,可以随手记录心得、感想、灵感……”阿贝尔向记者列数着阅读纸书的好处。
另外,作为本土作家,阿贝尔对晚报有着自己的期许,他希望在《绵阳晚报》上多看到一些有用的生活常识、唯美小文、人文掌故,也祝福晚报越办越好。
马青虹:阅读是安置内心的最好方式
青年作家马青虹,1993年生于四川平武,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排行榜》《青年诗歌年鉴》《年度好诗三百首》等,著有诗集《身体里的豹子》。
马青虹告诉记者,上大学以前,自己能接触和阅读到的书籍都较少。“读初中的时候,课余时间根本满足不了想要阅读的愿望,所以只能在课堂上偷偷看。”有一次,他在历史课上偷读《古希腊神话》,结果被老师一把撕成了两半。“书还不回去,也没钱赔,就再没去图书室借书,直到毕业才赔上。”后来,他把那本《古希腊神话》重新粘合在一起保存至今。
在他心中,始终放不下对阅读的痴迷。后来,马青虹考上西华师范大学,在大学里和一群热爱阅读、热爱诗歌的年轻人,创立了“在流浪”诗社。“正如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马青虹认为看书、看报不光是我们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也是最适合我们安置内心的最好方式,“纸质阅读能让人静下来、慢下来,让人们变得完整”。
羌人六:读书是一种戒不掉的“瘾”
羌人六本名叫刘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平武县作家协会主席,曾获《人民文学》“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佳作奖、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奖、滇池文学奖。
羌人六出生在平武县平通镇,对他而言,童年生活是贫瘠而斑斓的,书于他而言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一个新世界,新鲜、有趣,充满了冒险与未知。“吃喝拉撒是为了供奉肉体,一个人的身体十多二十年就能走向成熟。而读书是精神生活,需要用整个人生来坚持与完善。”羌人六说,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必需品”,不可或缺。每年他都要读近百本书,达几百万字甚至更多。“这些年,我像犯了烟瘾一样,忍不住地去阅读很多名家的作品。”他说。
“一个人的一生,永远是单薄的、线性的,唯一的。读书,则可以让我体验、经历到众多不同的人生,使生命变得广阔、深刻、丰富。”羌人六认为,每本书提供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如果能静下来细细阅读,总会感受到一本好书、一份好报的整体力量,是对自身智力和情感上的一种浇灌和丰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松梅记者任露潇文/图)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自救互救意识,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急救知识和技能,日前,平武县...
平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