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古城墙

绵阳日报 2020-09-20 06:53 大字

□宋恕(绵阳)

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攻克徽州,谋士朱升建议,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全国统一后,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明王朝统治下,各地州府县经筑城者数以千计,平武龙安古城即是其中之一。

平武的古城墙修建时间,比平武成为龙安府首治迁到蟠龙坝约晚40年,据《龙安府志》记载:是大明王朝进入到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的第五个年头即宣德五年(1430年),龙州土知州薛忠义上奏皇帝请求修筑砖城。建成的州城,三面濒江,北枕箭楼山,因山就势,气势恢宏。

前不久,县上组织我们住外地的老同志返乡参观,看看县城新貌,听说修复了西门城垣城楼,我自然想去看一看,次日一早,平武特有的清晨薄雾笼罩全城,河堤上可以看到一些锻炼身体的老人。

我登临西门城楼,这里几乎可以鸟瞰全城。薄雾蒙蒙中,我眼前幻化出《龙安府志》“舆地·图考”中平武古城墙昔日的炮台和城楼的身影:城垣均为圆形弧状。东、南、西三面临涪江,城北紧靠翠屏山峦,背山面水,依山据险,临水为城,易守难攻,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心中情不自禁的暗暗佩服古人的选址水平。

我是平武人,上世纪中叶读私塾和初小时在平武生活,在我的印象里,平武古城墙还十分完整,除北门在翠屏山顶上未去过外,东、南、西三个城门、城楼、箭垛、城台基本完备,虽然荒草没膝,但城墙道路仍然通行。东西门外有部分民居,涪江绕城,波涛汹涌,是平武人的母亲河。在解放初期,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时期,东门外的荒河滩,是枪毙人的地方,当时称为“镇压”,而有这种活动时,东门城墙就是围观的好地方,往往挤得水泄不通。平武的古城墙,曾见证了这块土地改朝换代的悲壮历史……古城墙与这个古老的山城一样,经历了多少风雨飘摇,凌辱磨难。问沧茫大地:谁能回答?

以后的岁月,我有20余年在外地读书和谋生,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回平武县城定居时,古城墙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只有西门城门尚在,城墙已成废墟。而“废墟”也是有讲究的。古建筑学者祝勇在《故宫记:祝勇建筑笔记》序言中说:“建筑不只是建筑本身,更是大地上生长出的精神植物。”祝勇说,废墟的“墟”字包含了两重含义:它的“土”字旁,表明了废墟的物质属性,而右面的“虚”字,不仅注明了它的发音,更表明了它的精神属性—-它是虚空的,是历史在水面上的投影,我们可以看见它折射出的光芒,却不能真正把它掌握在手中。恍然令人有《诗经》中的“黍离之悲”。祝勇的叙述,令人感觉到古代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外表上的某种特性,而是物质化的砖瓦石块内部的居民生活。

作为平武的子民,我为家乡土地有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感到骄傲和自豪。大山坦荡,城砖厚实!平武的每一座大山就是一段历史,古城墙每一块城砖就是一部典藏。在一个没落腐败烂透的王朝面前,城墙、关隘,都只是个摆设,最多不过是这场改朝换代中的冷峻看客。真正的城墙,不是泥砌砖垒,而是根本的国家体制,是民心。然而,作为“大地上生长出的精神植物”,它折射出的光芒,又记录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巨大的忧患意识和创造力!

如今,平武县古城墙恢复了一座高大雄伟,气势恢弘的古城西门,这是涪江上游最后一道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门。如今西城门已恢复成600多年前的风貌,成为平武旅游的新景观。2013年,平武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龙安府城,在经历岁月变迁后,古城墙终于展示出魅力。

新闻推荐

推动非遗传承保护 平武县开展首届耍水龙文化旅游节

本报讯(贾莹记者任露潇)平武县首届耍水龙文化旅游节暨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日前在大桥镇举行,给当地村民和游客呈现了一道丰富多...

平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