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变身养蜂人 保护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7-08 07:31 大字

大山深处养蜂人张玉波。

□本报记者 罗敏 文/图

“蜂宇同舟”“佑宝的蜜蜂乐园”“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6月21日,记者走进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只见茂密的丛林深处,在猫熊谷家庭农场一个个白蓝黄相间的蜂箱上,贴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认养者的个性化名牌。这便是由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张玉波发起的“2020蜜蜂安家计划”。

“这个蜜蜂‘别墅’用的是纯天然实木,不仅冬暖夏凉,还能大大减少取蜜时对幼虫的损害。蜜蜂有了舒适的家,才能更好地工作,安居后才能乐业嘛。”2018年,为了保护绿水青山,为了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张玉波毅然辞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从繁华都市来到大山深处,创立了家庭农场。他所研究制造的格子蜂箱已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把论文做到绿水青山间”

从事多年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研究的张玉波,早在2006年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长期住在平武。平武是“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当地森林覆盖率超80%,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但是老百姓却不富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没错,问题是该怎么吃。”张玉波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既保护好大熊猫栖息地,也兼顾经济利益,让百姓富起来?

通过调研,张玉波了解到当地发展高山蜂蜜的条件得天独厚。蜜蜂汲取平武大山深处的黄连、厚朴、五倍子等中草药花作为蜜源,酿出的蜂蜜营养价值颇高。而且蜜蜂传粉保障了植物的繁殖和生存,促进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有利于当地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但是,当地养蜂技术和设备十分落后,还在沿用传统的“棒棒巢”,取蜜的时候会伤害蜜蜂幼虫,养殖效益低。由于缺乏管理,靠天吃饭,一旦遇到气候不好的年景,几乎绝收。

“2018年9月,当地的村支书给我打电话,说当地的蜂群数量减少了80%,情况非常糟。我想,是时候做点什么了。”学生态学专业的他坚信只有到一线才有用武之地。“我特别记得,当时林大的老书记对我说:北京不缺你一个博士,可山里不一样,把论文做到绿水青山之间去!”

如今,张玉波是平武小山村里地地道道的养蜂人,在他的猫熊谷家庭农场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标语格外醒目。

“比传统养蜂效率提高一倍”

通过查阅资料,张玉波发现古代的一种格子蜂箱非常实用。受此启发,他自己动手开发起了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该格子蜂箱通过4G网络监控,使养蜂人不用到现场开箱检查就可以掌握蜂群的状况,大大减少了养蜂人的劳动强度,也减少了对蜂群的干扰,更有利于蜂群的发展。

而在格子蜂箱使用之初,村民大多持怀疑态度。直到2019年7月26日,猫熊谷农场第一次取蜜,耀眼的亮黄色引来一片赞叹,轻轻拿出一片,蜜糖全部封盖,干净漂亮,仅仅两个格子,竟然取出纯净成熟巢蜜6公斤,是传统蜂箱的两倍。拿事实和数据说话,才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更重要的是取蜜过程中不伤害蜂群,并给蜂群留足了越冬的口粮,有利于蜂群平安地度过高海拔地区的严冬,如今,这群小精灵又飞舞在了青山绿水间。”张玉波说,通过一个养殖周期的顺利完成,格子蜂箱各项指标都体现出了优越性,目前已推广300余群。他估算,相较传统的“棒棒巢”蜂箱,使用格子蜂箱,一名养蜂人管理蜂群的上限从100群提高到200群,综合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一倍以上。

但技术探索的过程中也布满了考验。张玉波讲到,养蜂跟火箭发射一样,魔鬼在细节,最难受的是失败后不知道哪个细节出了问题,只能一个个试错。“只有趁规模小的时候,把所有弯路都走一遍,这样农民以后就能少走些弯路。”他说。

空闲的时候,张玉波会写些充满童趣、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按他的话说,“希望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能看懂”。

在他的“猫熊谷农场”公众号里,《大山里乍暖还寒,小蜜蜂开口求助》《蜂群转好采蜜忙,采粉为己利花房》等科普文章,以拟人化的语言,让读者看到大自然互利共生的一面。

“只有读懂了蜜蜂的喜怒哀乐,才是一个合格的养蜂人。”张玉波说,越是深入了解蜜蜂这一社会性动物特点,越是觉得“太有意思了”,能对世界的运行规律有更深刻的认知,也收获一份简单的快乐。

新闻推荐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老河沟巡山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

本报讯(刘艳杰记者任露潇)6月15日,平武县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结合自然保护巡护队伍户外工作的实际需求,组织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医...

平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武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