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山乡的红军魂
红军桥
传承红色基因
全木构架
红旗飘扬
在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新民村有一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古廊桥,该桥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桥本名“松桥”,后因80多年前,红军在当地建立了平武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苏维埃平南县委,当地百姓为感念红军的功绩,特将其改名为红军桥。日前,记者专程来到新民村,探访这一飞跨百年,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古桥。
□王万松本报记者任露潇郑金容文/图
造型古朴
犹如空中楼阁
关于这座桥的来历,当地有一段历史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当时的平南(今新民村)本没有桥,老百姓只能涉水而过,出行很不方便。一天,一株巨大的松树突然倒在河两边的巨石上,村民们认为这是老天预示建桥的地方,便在该处架起一座桥来。
传说终归是传说。如今的红军桥为全木结构,长约10米,宽约3米,桥面距离平南河面18米,横空跨立河道之上,气势磅礴。整个桥底部由14根巨木构成,每根巨木重达4吨多。桥身则巧妙地运用了原木和木板,桥上“红军桥”三个字十分显眼,远远望去,犹如空中楼阁,令人赞叹。
红军桥的建设无疑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直到今天,围绕红军桥周边,聚集了不少群众生活和居住的房屋。他们世居于此,见证了红军桥经历的沧桑岁月,而红军桥也见证了他们的生活变迁。
红军挺进
松桥更名红军桥
1935年4月3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来到了平南。红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支援前线的宣传工作,在平武山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带动群众走上革命道路。紧邻红军桥的三圣庙成为平武南部以及北川北部的红色革命中心。
在红军走过的地方,红军指战员就地利用石碑、岩壁、庙宇等多种条件,錾刻宣传标语;在交通要道、人群聚集区书写宣传标语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鼓舞人心的宣传内容,唤醒了广大劳苦大众,播下了革命种子。
红军后代刘子清告诉记者,红军在平南停驻的50余天期间里,跟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亲民、爱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当时,进驻平南的红军见这里的松桥桥楼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人民群众过桥存在安全隐患,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便派红军战士维修桥楼,加固桥墩,将破烂的木板拆掉换上了新桥板。此举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人们为了感念红军,就将这座松桥改叫红军桥。”
传承精神
擦亮红色文化名片
红军桥和三圣庙作为古建筑及红色文化的特殊融合体,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如今,不少部门和单位已将此地作为党性教育基地,平武县也一直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将党组织活动放在此处开展。
平通羌族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有许多党员干部在入口处的入党誓词前重温入党誓词,提高党性修养。而刘子清则向记者表示,十多年来他接待了国内外各界干部群众,义务讲解累计超过1000次。
随着平武全域旅游战略的深入推进,红军桥所在的平南苏维埃旧址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待九绵高速修通后,交通的便利将极大地带动沿线群众致富增收,红色文化这张名片也将越来越响亮!”刘子清说。
新闻推荐
伍正平(右)介绍核桃生长结果情况□谭茗月本报记者任露潇文/图“现在政策就是好哦,我承包了200亩核桃树,依靠科技扶贫,嫁接核桃...
平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