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名制衣工大都从周边乡镇赶来,他们为生产送往武汉的防护服拼命抢工 “多生产一件衣服,武汉就能多一层保护”
阅读提示
疫情突发,原本主产职业装的制衣工厂转产防护服,送往武汉抗疫一线。制衣工们热情高涨。她们克服困难迅速返厂复工,并主动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
“嗡——嗡嗡——”2月17日晚9点,四川绵阳际华三五三六实业有限公司5车间里,白衣白帽蓝口罩的200余名制衣工们还在埋头抓紧生产。一望无际的透气覆膜无纺布,随着制衣机的轰鸣声有节奏地在工人手中不断被剪裁成型、缝制成衣。按照国家工信部的统一调配,这家制衣厂生产的医用防护服出厂后,将直接被送往武汉抗疫一线。
6号车位的赵泽凤感到脖子有些僵硬,但也只是稍作停顿,便又迅速恢复到工作状态,她不想在有限的生产时间里耽搁太久。虽然从早上7点到现在已经在岗10余个小时,而这样的工作强度自2月4日复工以来已经持续了半个月,但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因为他们知道,在一线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车间里每多生产一件防护服,处于疫情核心区的武汉就能多一层保护。
徒步20公里返厂复工
今年50岁的赵泽凤从事制衣行业10余年,还是第一次与医用防护服打交道。她所在的工厂本是一家主产军服、警服等各类职业装的企业。此次转产是在四川全省加强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大背景下,为补充医用紧缺物资进行的紧急调整。
赵泽凤家住绵阳平武县响岩镇三桥村。疫情突发后,她看见前线医护人员为了节约防护服甚至不敢吃饭、上厕所,感到心疼却又有劲儿使不上。直至公司通知2月4日转产复工,她感到瞬间被点燃了:“一定要赶回去出一份力。”家里人十分支持她的决定,却也有所顾虑:村里距离厂区有100多公里,现在抗击疫情联防联控,村口、道路都设了卡,大巴车也停运了,家里又没有车,怎么去呢?
“不担心,上路了再想办法!”赵泽凤十分坚定。4日早晨6时,天还蒙蒙亮,她便从家里出发了。徒步2个多小时,她走了近20公里,一辆过路车了解到她是为生产防护服返厂复工,热心地将她载到厂区。她到达车间时还不到上午10点,但是车间里大部分工友已经进场等待了。
“为前线所需,与时间赛跑”
虽然防护服与职业装有区别,但基本制衣工序都是一样的。返厂后,专业技术人员基于防护服的特殊材质,对缝合剪裁等问题进行一番讲解,赵泽凤与工友们在4日下午便投入了生产。
对于公司复工转产防护服,38岁的冯碧波同样感到振奋和欣喜。
“你看那防护服轻飘飘的,生产起来却要比工装费力得多。”冯碧波与赵泽凤一样,都是制衣机车的车工岗位。她告诉记者,车工位上有一道工序叫“甩货”,就是用手按照缝制轨迹严丝合缝地将布料甩顺铺平,这对于透气覆膜无纺布来说极不容易实现,再加之防护服比一般服装规格要大,更增加了生产难度。
“一天不断重复这个动作,十几个小时下来,感觉胳膊都不是自己的了,累到抬不起来!”冯碧波告诉记者,尽管如此辛苦,但整个车间200多名工友没有一人有抱怨。大家心知前线物资告急,都是有多少力出多少力,尽最大可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
“工作一天其实很疲惫,却经常凌晨三四点惊醒,以为到了上班时间。心里装着事,根本睡不安心。”这几年,冯碧波家里经济相对宽裕,便搬离了遂宁射洪老家,在绵阳市里购置了新房。她每天6点30分驾车准时从家里出发,基本7点就能到达车间。
“车间里的人都在主动抢工。”冯碧波说,公司原本早上8点半上班,设置了7点20分和7点50分的2趟班车接工人上班。现在最早一班的车,加开了一辆还坐不下,有些赶不到班车的人就直接开私家车上班。“车间里的活儿随到随做,早到就能多做点。大家都在为了前线所需,与时间赛跑”。
只为前线多一层防护
“听说公司转产防护服后,大家争先恐后报名返岗为抗疫出力,10余天连续生产无一人掉队,甚至对工钱的事情提都不提。”望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第五车间主任郎勇感动又欣慰。
他告诉记者,第五车间的员工大多是周边乡镇的进城务工人员。对于一些居住地偏远的人来说,进城是十分困难的,但他们为了保证生产都想方设法地回来。“有的步行返程,有的一路骑自行车,目前车间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7%。”
“日产防护服近2700套,这远远超过平时的车间产能。”郎勇说,这个数据背后,是车间里的所有员工都拼了。
“越是觉得前方疫情形势依旧严峻,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因为每多生产一件防护服,对武汉疫区来说就是多一层保护。”冯碧波说,这次他们接下的是一个没有订单量的订单,大家不知道前面的路还有多远,能做的就是坚守在岗位上不断往前冲,直至等到前线大捷的那一天。
新闻推荐
农民工党员协助排查来往车辆□文敏范祥本报记者任露潇文/图日前,在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县级防控卡...
平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