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送法进家庭(市司法局供图)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也是法治绵阳建设的精神支撑。
“七五”普法实施以来,绵阳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宪法学习宣传为重点,以推进法治化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丰富和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落实依法治理各项措施,“法治绵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观念深入人心,法治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良好的法治环境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速剂”。
■浦砺许睿记者赵利宾胥江
完善机构体系“法治绵阳”开启新征程
今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部署。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法治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也是“法治绵阳”建设一直遵循的主线。
2019年1月18日,市委依法治市办和重新组建的绵阳市司法局挂牌成立。新机构承载新使命。立足绵阳市情,市委依法治市办和市司法局着眼全面依法治市战略目标,全方位多层次规划为绵阳法治建设谋篇布局,全市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由此迈向新征程。
制定全面依法治市规划。紧盯《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制定情况,对接开展《法治绵阳建设规划》《绵阳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确保绵阳近期法治工作规划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衔接,中期法治建设规划与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战略目标相衔接。
健全全面依法治市统筹机制。坚持市委全面统筹,健全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制定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的各项制度规则。全市县市区(园区)均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依法治理机构,统筹指导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目前,全市三级政府设置普法机构309个,普法讲师团11个,建立乡(镇)普法工作组织1100个,已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组织网络。
开展法治政府与政务诚信建设。认真落实《绵阳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部署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绵阳市建设服务型政府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政府带头讲诚信,依法理旧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同时扎实推进平安绵阳建设,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全民普法宣传,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亚里士多德说过,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
全民守法必须要经过全民普法。以“法律七进”为抓手,市委依法治市办和市司法局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七五”普法以来,绵阳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公职人员会前学法、年度述法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建设,同时将《宪法》《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党校学习内容,建立每周一次的学法制度。目前,全市已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典型案例警示教育123场次,公务员法制培训16期,2.5万公务人员接受法治专项教育。
少年强则中国强。以青年少年普法为中心开展法律进校园,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模拟法庭进校园”“小手拉大手”互动教育形式,构建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编制中小学普法读物7种,为435所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同时充分发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作用,通过警示教育、模拟法庭等,提升学生尊法意识和用法能力。
以服务劳动者为宗旨开展送法进企业,同时联合社会各界开展送法进工地、进市场、进家庭等活动,延伸普法教育触角,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聚焦讨薪欠薪高发行业和群体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市司法局组织开展集中法律普查体检,普查农民工用工企业10746个,开展跟进式法律服务7832人次;解决各种纠纷1316件。
此外,绵阳市还注重加强普法固定阵地、法律服务阵地等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工作,大力开展法治教育活动,让群众时刻感受到法在身边。目前,全市建立法治文化公园、广场30个,法治文化长廊105处,法治文化小区139个。
普法教育仿佛无声的春雨,将法治精神浸润到群众心间。从知法学法到自觉用法,“遇事找法”“依法维权”的理念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明确普法重点,营商环境暖起来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市司法局坚持服务导向,将法治宣传贯穿于重大工程项目法律服务全过程,全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7年12月,九绵高速施工方在平武李家坝施工现场清障过程中与当地村民发生纠纷,导致施工受阻。得知情况后,平武县司法局立即派人赶到现场组织协调。经过4个多小时的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村民们很快撤出工地,施工得以顺利恢复。
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2019年4月,市司法局印发《关于依法保障和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运用司法手段,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为九绵高速、京东方等重大项目提供“一条龙”专项法律服务365件次,全市共走访外来企业、商会1678家,问卷调查外来企业11569家,为外来企业开展“法律体检”215次,开展服务工业和经济园区专项法律服务102件次;调处涉企纠纷252件,为外来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50.7万元。
与此同时,市司法局还积极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推行公共法律服务前台统一接待受理、后台分流转办办理“一窗式服务”,为民营企业减负。创新推行“先辅导再整改后执法”的行政执法流程,对符合施行该行政执法流程的事项,改变原来的直接进行行政处罚的执法流程,统一第一步教育辅导,第二步限期整改,第三步实施行政处罚,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与优化营商环境同时进行的,还有法治扶贫、扫黑除恶等专项工作。实施法治扶贫,市司法局为250个贫困村配备法律顾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组织开展脱贫帮困政策法规宣讲50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开展扫黑除恶专题法治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氛围日益浓厚。
创新“花式”普法,法治声音更嘹亮
普法的受众对象是大众,承载着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重要职能。创新普法形式,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绵阳市法治文化活动的又一亮点。
10月31日,“法治中国·美丽绵阳”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法治微电影大赛启动。从第一届12部作品到第三届来自全国76个城市的近800部作品,中国(绵阳)科技城法治微电影大赛已成为绵阳法治建设的一个品牌,且成果丰硕。其中,涪城区司法局拍摄的《凉夏》、梓潼县司法局拍摄的《曙光》等作品还登上国际领奖台,获得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海棠奖。
群众在哪里,普法宣传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依托“互联网+”主动求变,市司法局还推出“互联网+普法”“VR+普法”等普法宣传新方式。
实施“互联网+普法”,通过“法治绵阳”“绵阳司法”政务微博微信、抖音政务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律师说案1200余期、微普法980余期,网友转发、阅读、评论近2.3亿人次。先后荣获年度政法新媒体优秀奖、政法微声音、全国十大司法行政政务微博等14项国家级殊荣,同时连续两年获评“年度中国优秀政法新媒体”。
创新推出“VR+普法”,仙海区将景区游览与普法宣传相结合,通过“VR法治景区游”,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换成三维立体的法治场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游客在休憩、游玩的同时,还能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法治微电影,一个个互联网普法新平台……法治文化作品已成为群众学法用法的重要窗口。
立身德为首,处事法是先。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成绩只代表过去,普法工作仍任重而道远。站在新起点,绵阳司法人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努力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金容)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颁奖晚会日前在云南省临沧市举行,绵阳微电影作品《春归》《阿妈》斩...
平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