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回引人才“后进村”变成“后劲村”
村干部和帮扶人员在商量伏龙村的发展计划。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产业兴、人才聚、村民富,这就是现在的伏龙村。海拔近1300米的省定贫困村平武县坝子乡伏龙村,目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村民脱贫增收有底气
伏龙村距离县城37公里,属于地广人稀的山地。该村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48人,贫困发生率为19.3%。
绵阳市、平武县、坝子乡选派干部组成的帮扶力量,通过走村入户摸底,对于全村的情况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村内自然条件较差,90%地域属山坡地带,群众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核桃、玉米、土豆、油菜和猪、牛、羊、鸡等小家禽养殖以及外出务工为主,产业发展迟缓,无优势支柱产业。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为了让老百姓脱贫增收,帮扶力量积极协调资金项目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技术指导等方面难题。2018年,该村已经硬化了通村路、通社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交通方便了,农副产品也大量外销,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川藏黑猪订单养殖、50亩桃园基地、东西部扶贫协作“蜂情小院”示范点扶贫等一批项目也拔地而起。2018 年底,已带动全村49户13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7%,农民家庭纯收入达10119元,已退出贫困村序列。
“脱贫攻坚这几年,伏龙村的变化是最大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我记得2015年通村路还是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16年开始硬化路,2017年就投入使用,2019年实现全部贯通,极大方便了老百姓出行。村民有的发展黑猪养殖,有的栽种猕猴桃,有的发展中蜂养殖,通过帮扶干部悉心指导,脱贫增收有了底气!”坝子乡农技员陈顺平介绍说。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如今伏龙村已经全面退贫,从“后进村”变身为“后劲村”,下一步将让村民实现稳定脱贫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发展扶贫产业,瞄准持续增收。“2019年,伏龙村建立了种兔场,由常绿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老百姓重点发展养兔事业。”伏龙村党支部副书记严德生介绍。
据悉,近几年兔肉价格稳定,抗病性较强,经伏龙村“两委”、群众代表多次到江油、成都崇州、自贡等养兔基地考察并多次讨论,决定新建240只种兔养殖场,由常绿种植专合社负责实施,将于本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根据近几年市场情况,除去买种兔、饲料和人工成本,每年每只兔可赚取纯利20元,到2020年底养兔场可产出肉兔,纯收入可达12万余元。伏龙村正在策划以合作社为牵引,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养兔,培养家庭农场。合作社作为交易平台,群众可以到合作社领养母兔和兔仔,出栏后将兔卖给合作社,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包括母兔配种,防疫和喂养等技术。目前已有7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入股资产达2.1万元,另有部分农户正筹资准备入社,预计入股金额不低于8万元。
二是回引人才,建立人才队伍。近年来,随着伏龙村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的改善,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决定返乡创业。通过解决基础设施配套、落实党员示范工程等优惠政策,积极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了让他们愿意留、留得住,该村今年陆续组织30多名留守在家的有发展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和村社干部,开设了一批培训课程,邀请专家讲解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模式,让他们掌握了创业所需的一些知识和技能。
新闻推荐
12月5日,平武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由平武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刘某某、李某、吴某某等十名被告人犯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案件...
平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