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四个维度”抓实就业扶贫

绵阳日报 2018-12-20 07:30 大字

□胡顺涛曾从华本报记者任露潇

平武县把就业扶贫作为支撑贫困户快速脱贫、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从扶贫培训、转移就业、创业服务、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四个维度”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县有劳动能力的45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3510户40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

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宽度”

抓实政策宣传提振信心。在交通要道、主城区、人口聚集区悬挂宣传标语。在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所)”设立就业扶贫政策宣传点,利用逢集赶会、重大活动等群众集中的时机,为群众现场解读政策。

办好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建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模式,依托平武职高,结合平武产业发展需求,开办经济管理大专班、旅游班、电子班等多种职业教育课目,培养一批本土专业技能人才。

强化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坚持“订单培训送就业,菜单培训送技能”,举办职业技能、劳务品牌和扶贫专班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促进转移就业,扩展就业“广度”

精准管理指导。县级主管部门坚持实名造册、精准就业、动态管理就业服务

理念,提供精准职业指导、介绍服务。开展全县贫困劳动力信息采集,建成贫困劳动力“一库五名单”,详细登记贫困劳动力个人基本信息、转移就业意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相关信息,做到数量情况、分布情况、贫困原因、就业创业状况、就业创业意向、培训愿望“六清楚”。对8000余名贫困劳动者提供精准职业指导,转移就业2297人。

精准搭建平台。2014年以来共举办扶贫专场招聘会24场,发布《平武人社手机报》23期,利用绵阳公共招聘平台提供就业岗位9万余个,接受咨询12万余人次。

精准解决困难。针对部分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但要照顾老人、小孩,不能外出务工的矛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绵阳市平政电子有限公司在平武县内设立3个“扶贫车间”,将生产原料配送至扶贫车间,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就近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提升就业“高度”

打造公共品牌树形象。坚持“办好创业者想办而无力办的事”的理念,发力品牌建设,打造平武农特产品“金字招牌”。发布《平武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奖补办法(试行)》,打造“平武绿宝”“龙州九宝”“食药同源”等区域公共品牌,申报创建“平武香菇”“平武中蜂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支持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创建自主品牌,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

扶持基地建设强“支点”。把发展就业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建设作为支持创业的重点,全县安排涉农整合资金4000余万元,重点支持产业示范园、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品牌创建和技术培训推广。

创新创业模式强活力。创新“产业村带贫困村”扶贫模式,通过建设“飞地”产业基地,技术、资金、资源共享,提升贫困村“造血能力”。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培育专合社42个,家庭农场11个,新型经济主体1690个。

开发公益岗位,凸显政策“温度”

紧扣脱贫攻坚大局选人。明确公益性岗位开发重点支持深度贫困户的总原则。

在岗位设置上向贫困村倾斜,73个贫困村每村可开发5个农村公益性岗位;175个非贫困村每村可开发4个农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贫困家庭劳动者。16-60周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且未退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均可纳入,总共安置1500余人。

结合平武发展需求设岗。结合平武县生态立县发展理念,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立足长远发展需要育人。把公益性岗位作为培养贫困群众技能,提升素质的“大学堂”。招聘上岗后,按照“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增强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经常性组织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加强工作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后,及时将人员信息录入公益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个人档案,健全基础资料,做到人数、岗位、聘用时间、发放补助、社会保险底数清楚。

新闻推荐

提升党建理论研究水平 “党建引领新发展”全市机关党的建设理论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黄小芹)近日,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召开“党建引领新发展”全市机关党的建设理论研讨会。近年来,绵阳市机关党组织和党...

平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