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蒸笼锅饭到标准化食堂大楼

绵阳晚报 2018-11-20 08:00 大字

江剑鸣在创作采风活动中

江剑鸣所在的77级1班师生合影

平武师范学校77级全年级师生合影

2017年年77月月,,平武师范学校平武师范学校7777级毕业生在万佛阁前级毕业生在万佛阁前4040周年聚会合影周年聚会合影((前排右三为江剑鸣前排右三为江剑鸣))

清晨6点,小城已经醒来。早早起床的江剑鸣步行来到江边。走在河堤上,四望县城周围,高山耸立,像忠厚长者默默不语;涪江东去,江流湍急,像一群活泼青年,急忙忙奔出大山。这里是涪江的源头,距离绵阳市区最远的山区县城平武。

他走到东皋湾,地震后重建的平武中学坐落在这里。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备课、上课。

日复一日,江剑鸣把这样的日子重复了40年。

■记者牛绍强/文江剑鸣/供图

A

一群中师生的毕业宣誓

江剑鸣还记得1977年7月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平武师范77级毕业典礼上,18岁的自己和全班39名同学站在一起,面向国旗,举起右拳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1978年,农村基础教育渐渐恢复正轨。重振教育,首先是充实师资队伍。可在山区县,读过初中的人都很少。

1975年10月下旬,当时还没有正式命名的平武师范学校招收学生,江剑鸣就是第一批中师生之一。

学校最初校址在报恩寺里。学生在万佛阁里面上课,在大雄宝殿前的高平台上做课间操。万佛阁里十尊佛像雕塑,端端正正站成一排,“陪伴”86名青年读书。北边一排平房住学生,东北角小天井处几间平房,作办公室和老师宿舍。

1982年,平武师范校撤销,老师分散到县内各中学。几年时间里,平武师范共毕业200来人,毕业生主要分配到教育第一线,在小学和初中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古城初中教师中,“文革”前的大专生和“文革”后的“工农兵学员”,总共也占不到百分之十。

2017年,平武中学已经是纯高中了,教师队伍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95%。平武县古城中学,教师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也达90%。

B

老师跟学生一起吃大蒸笼锅饭

经过短训实习后,江剑鸣到位于县城西街的平武中学报到。年轻的江剑鸣拿着一盒粉笔,一摞教案走上讲台。他教初中语文,当班主任。粉笔还是街道工厂生产的,或硬如木棍,或泡如豆渣。一节课下来,黑板下面掉不少粉笔头,下课后逐一捡起,装在盒子里继续用。

学校仅有一座自己设计的四层内廊式教学楼,高中初中800多人挤在里面,若遇停电,漆黑一片。后校园里,一个土坝子操场,一圈跑道,中间四个篮球场。课间,800多人挤在一起做操。

学校两台旧风琴,哪个班上音乐课,学生提前去抬。

1983年,江剑鸣调到古城中学,后来任学校负责人。跟平武中学一样,学生是自带铝铁饭盒,在大蒸笼锅里蒸饭,下饭菜是从家里自带的腌菜。学校饮用水是涪江水,遇着涨水,江水浑浊,师生在沙滩上挖一个小潭,待水沉淀后,舀来淘菜做饭。

学生宿舍是一间房子里搭建一大通铺,铺上稻草。一大通铺睡二十几个学生。

1989年,江剑鸣调回平武中学,先后担任学校行政办、政教处负责人,但一直没有离开讲台,教初高中语文。此时,平武中学扩建,已经搬迁到县城东门外小春坝沙滩上,占地四十余亩,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综合大楼、学生食堂和宿舍,也有了一个足球场大的操场,虽然仍是土坝子,但是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C

山区教育面貌变化翻天覆地

已退休一年的江剑鸣,还担任平武县作协主席,在照顾孙儿和写作之余,还常去学校里转转。

现在的学校占地百余亩,地震后学校搬到了东皋湾。教学区三幢教学大楼、三幢功能用房,宽敞明亮的标准化教室,两千多师生在里面学习生活。校园里有了标准的塑胶足球场和塑胶跑道,篮球场和乒乓球场,标准的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有了供三十几个高中班使用的理化生实验室和通用技术课教室。

生活区建有四幢学生宿舍大楼和一幢食堂大楼,可容两千高中生食宿。每个学生寝室,住七八个学生,厕所、洗衣台齐全,楼下有热水供应。学生购票吃饭,餐盘都有专人洗涤。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和小卖部一应俱全。休闲区还有劝学广场、花园、林荫小道、休闲亭和水池。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考上重本,与南山中学联合开办“平武中学南山班”,不断有学生从这里走向北大、清华、浙大……教育能改变大山的面貌,在大山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的江剑鸣至今仍深信。

新闻推荐

羌族文化保护成果如何?下周去北川看看

本报讯(仝青记者张登军)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2018第二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暨羌历年庆祝活动,将于下周四(11...

平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