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智”进政府 送“智”到企业 科技助理为创新供需“做好媒”
■绵报融媒记者郭若雪实习生杨艾玲
“大家看了《绵阳市4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表》,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提出来,我们会在线上解答!”3月2日,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工作会举行,介绍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调查工作有关情况,科技助理刘洋在线上答疑解惑。
连日来,刘洋通过视频、电话等形式,详细了解企业创新需求。“目前首要工作是梳理企业需求,真正做好‘媒人’工作,为科技创新需求端和供给端服好务。”刘洋表示。
到岗一周,绵阳首批科技助理火速走向科技创新一线“把脉问诊”,给科技创新需求架桥铺路。
方法论
聘请科技领域“牛人”,解决科技创新“痛点”“难点”
翻开2021年绵阳科技创新成绩单数字喜人、成果丰硕,一项项科技成果镌刻了一年来中国科技城的创新脚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14%、居全国城市前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74%、居西部城市前列;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00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超过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200亿元,均居全省第2位……
纵观绵阳创新领域的闯与试,不仅在于区域联动,还有制度、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配套与整合。去年以来,绵阳市通过出台政策措施、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广开源头导入科技创新资源、找准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卡点问题,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落实。
然而,发展中累积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绵阳面临“大科技小产业”的“尴尬”局面,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困境”。
问题如何解决?答案是创新。绵阳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与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姻”,遴选科技助理,促进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
为此,绵阳市邀请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一批年轻干部和科研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在一年时间里,全职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招院引所等科技创新重点工作。
在市科技局局长赵琳看来,绵阳首批科技助理,应该要当好“智囊参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为科技城创新工作建言献策;当好“宣传员”,积极向在绵院所高校、企业、社会公众宣传科技创新政策和科技工作;当好“调查员”,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到基层一线了解调研科技需求和问题,点对点的制定政策措施;当好“招商员”,努力推动招院引所工作,招引知名院所高校和科研平台到绵建科研分支机构和研发平台。
行动论
深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为供需两端“做好媒”
2月25日,绵阳市科学技术局与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中心举行视频会议,线上商讨技术和平台项目入驻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相关事宜。
会议室内,市科技局工作人员、科技助理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小组成员和项目科研人员围绕“工程材料动态性能数据库”等五个项目的市场需求、国内技术领域空白、应用前景和可量化收益等进行火热的探讨。
这种火热在延续。2月27日,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专题研讨会上,政策文稿起草组介绍了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相关情况。科技助理结合自己所在行业、专业优势各抒己见,积极献言建策,就政策修改完善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
从顶层设计“加码”,到机制体制创新,绵阳不断强化应用导向,发力创新供需“两端”。
“科技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为企业走转型发展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也是企业自身谋求创新的基点。”这是刘洋最真实的感受。
在担任科技助理前,刘洋是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科研人员,她深刻明白以重大创新供给创造巨大市场需求的迫切性。
翻阅刘洋的科技助理“周报”,工作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采取电话随访、视频连线等形式,先后了解了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创新需求;配合市科技局下发调查表,为企业、院校“架桥梁”,借智“最强大脑”……
“我们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建立企业现状、科技需求和问题解决台账。”刘洋表示,后续将立足企业发展需求实际,围绕研发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需求,打包合并“同类项”,精准匹配创新资源及发展要素,分类开展系列特色服务,打通联系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以科技服务的“加法”换创新发展的“乘法”。
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打造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已成为首批科技助理的共识。
正如科技助理田勇所言:“我将全力以赴,积极转变角色,投入到绵阳科技创新的事业中来,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争当‘尖刀连’和‘冲锋队’。”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绵报融媒记者蒋炜)设置综合窗口,为市民提供就业创业、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等“一站式”办理服务。2月28日,记者从市人...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