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文物“五绝”之一亮相央视《中国国宝大会》 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见证古绵州厚重文化积淀
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
《中国国宝大会》展示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视频截图)
日前,绵阳博物馆“镇馆之宝”、绵阳出土文物“五绝”之一的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登上央视《中国国宝大会》。
该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以“从国宝读懂中国”为主题,通过文博知识竞答的方式,将全国140多家博物馆的近千件文物精品呈现在屏幕上,带领选手和观众走进一场探索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精彩旅程。此次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亮相,在见证古绵州医术辉煌的同时,更让观众感受到文物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郑金容实习生张竞元文/图
国宝木俑来自绵阳
在央视播出的《中国国宝大会》节目中呈现的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为直立姿态,双手下垂,四肢略有残缺,黑亮的髹漆表面是十多条朱砂红线,黑底红色的搭配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人体医学模型,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展现了我国古代精湛的漆木制作工艺和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文明。
这件让现场选手和观众震撼的国宝,便藏于绵阳博物馆。
“依山作州,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这是唐代《元和郡县制》中对绵州城的描绘。绵阳博物馆受此启发,新馆形状宛若一条卧龙伏于富乐山西麓,饱览芙蓉溪畔四季美景,凝望科学家公园中“智慧之城”的大脑雕塑。作为一座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绵阳博物馆内展览体系完整、地域特色浓郁,汇聚绵阳历史人文和自然精粹,集历史、文物、非遗和自然陈列于一馆。
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收藏于博物馆一楼历史文化陈列馆中。因其珍贵的价值,与东汉摇钱树、铜佛像、汉代铜马、东汉说唱俑并称绵阳出土文物“五绝”,凸显着绵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医学史上最早模型
在绵阳博物馆一楼的历史文化陈列馆,设置有一个独特的玻璃展台,透过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放置的一个人体模型,便是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人体模型虽然身高、体型不大,但它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涪江遗珠:绵阳可移动文物》一书中写到,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于1995年出土于绵阳永兴双包山2号西汉木椁墓。上世纪90年代初,永兴镇双包山2号木椁墓被发现,工作人员陆续在墓葬中发掘发现了一些漆俑。1995年,工作人员在若干漆俑中间惊喜地发现了一具周身髹有黑漆的木制人形,其黑色的人体表面用红色漆线描绘出了全身的经脉路线。后经考古专业人士研究论证,证明它是西汉时期医家所用的人体经脉俑。
资料显示,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高28.1厘米,表面有19条朱砂红线,其中红线正面8条,背面5条,头部纵线5条、横线1条。由于该人体经脉模型与《黄帝内经·经脉篇》、长沙马王堆和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经脉佚书中的人体经脉记述相吻合,中医学史专家认为该漆俑上绘制的正是人体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针灸经脉立体模型,其价值“堪与北京猿人头盖骨媲美”。
佐证绵州中医历史
记者在绵阳博物馆看到,除了展厅正中央醒目的人体经脉漆木俑外,展台阶梯两侧还展示了多幅彩色、多方位人体经脉图。其中,在展柜的东北方向立有一块涪翁石碑,纪念的是古绵州中医针灸鼻祖“涪翁”。
“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钓鱼于涪水,固号涪翁。翁乞食人间,见有病者,时下针石,应时而效。”《后汉书·郭玉传》载,西汉晚期,涪县有一号涪翁的老者,善针石之术,著有《针经》和《诊脉法》医书,东汉初和帝时期的著名太医郭玉是其再传弟子。自此以后,绵州名医世代不绝,因此人体经脉漆木俑出土于绵阳绝非偶然,也证明了当时绵阳高度发达的经脉医学技术和取得的重要医学成就。绵阳文史专家汤毓良在《绵州之谜》一书中也写到,人体经脉漆木俑是针灸问世于汉代涪县的证明。
绵阳是中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涪翁的故事以及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的出土便是古绵州高度发达的经脉医学技术的最好佐证。
如今,作为绵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人体经脉漆木俑不仅展示着绵阳西汉时期的中医学发展,也是绵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有力证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黄小芹)省经信厅日前公布了2021年度全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名单,绵阳市7户企业上榜,数量排名全省...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