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汉城: 白墙黛瓦间流溢繁华烟火气
芙蓉汉城
恋上一条街爱上一座城
水岸,人家,绿茵,溪流。白墙青瓦的楼宇,山墙上的穿斗木柱若隐若现,红灯笼在微风中摇曳,不断有人撑着雨伞从街边的青石板路上走来走去。
2021年12月7日,绵阳城区落下绵绵细雨。站在富乐山下的芙蓉桥桥头,芙蓉汉城在烟雨之间,多了几分水墨画的气韵。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登军/文陈冬冬/图
丰厚底蕴的历史痕迹
芙蓉汉城,因芙蓉溪和汉代文化而名。
芙蓉汉城所在地,属原开元村,俗称开元场。绵阳的城市历史,就是从开元场及周边开始的。绵阳历史上建治之初名为涪县,因“城临涪水而名”。涪水,就是现在的涪江,地方志书中还有“涪水去县西50步”的记载。
在汉代时期,涪江多发洪灾。从城市安全考虑,汉代涪县的县城,西距涪水的距离会随洪灾影响而发生变化。
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古绵阳城“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为蜀东北之要冲”。唐宝应元年7月,杜甫居绵州时写下《越王楼歌》中,越王楼在“孤城西北”,可见当时的城市核心是在现龟山以南偏东区域。
从汉代到唐,因为涪水的隐患,城市地理变化应该不大。因此,汉代涪县的县城,也应在龟山以南偏东的区域。最近几十年间,龟山到五里堆一带的山坡上,先后发现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分布也较为密集。按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区域与丧葬区域有一定距离。
由此可大致推算出,汉代涪县的县城应该是以今天的游仙区开元场平坝为核心,东南边向芙蓉溪沿线扩展,南边向现在的富乐大桥(涪江三桥)方向发展,为唐代“形如北斗”的州城打下基础。
正是这样的历史痕迹,让芙蓉汉城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现代都市的文化基因
芙蓉汉城,西沿108国道,东临芙蓉溪,南起芙蓉桥,北接仙人桥,东望富乐山。街区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约5.4万平方米。
一条芙蓉溪,将芙蓉汉城与周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一条古蜀道,与芙蓉溪紧密相依。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中认为,古蜀道是古代绵阳人出川走向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而芙蓉溪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
与芙蓉汉城隔芙蓉溪相望的富乐山,是三国文化主题公园。在富乐山,还有汉代游仙李意期的修炼之所。在芙蓉溪上还有“仙人桥”,故桥早已不在,被现代桥梁取代,却无法淹没一条溪流上的历史碎片。
临近芙蓉汉城三期的绵阳科技馆前,矗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平阳府君阙”,这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阙。在芙蓉汉城修建之初,绵阳博物馆还没有搬至新馆,馆藏文物以汉代文物为最。
从芙蓉溪的历史与诗意,到汉代文物,成为芙蓉汉城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一座城市不可忽视的文化基因。
有口皆碑的汉风建筑群
在很多人眼里,芙蓉汉城在绵阳问世后,就被誉为“完美的汉风建筑群”。游仙区汉城社区党委书记李滨则见证了这个美丽街区前后几十年的发展与变化。
今年54岁的李滨,出生于开元场。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这里“就是一片农田”。听老人讲,最初附近还有“打儿碑、宋哲元墓前的碑刻”等等,后来随着“三线建设”的启动,附近新建了工厂。
1992年底游仙区成立,开元场这边逐渐热闹起来。李滨回忆,当时这附近有不少加工厂,“绵阳城只通了1、2、3路公共汽车,3路车就从现在的芙蓉汉城经过”。
最显著的变化,是2001年左右开始的。2002年底,芙蓉汉城一期建设启动,到2006年4月,整个项目全面建成。进入新世纪以来,汉风在商业地产中开始兴起,集商业、旅游、住宅、园林等为一体的芙蓉汉城,以现代材料对汉阙、楼坊、重檐等汉代建筑符号进行现代表达,被誉为川西北地区“完美的汉代风格建筑群落”。
在李滨的记忆中,随着芙蓉汉城的建成,“每一分钟就有一趟公共汽车从这里经过”,周边的“商业气息突然就浓了起来”,各种特色餐饮在这里聚集,一度成为绵阳城区及近郊餐饮娱乐生活的热门地。
后来,随着百姓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之城区及周边特色饮食街和休闲街区的日益增多,对芙蓉汉城形成冲击。
在李滨看来,从繁华一时到经历市场冲击带来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市场规则,但芙蓉汉城的汉代风韵一直存在。随着城市更新工程的推进,这个街区必将走向新的繁荣。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谢艳)12月8日,记者从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获悉,“i绵阳”APP上线公证在线申办服务,学历证明、委...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