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巷:舌尖上的记忆,在烟火味中滋长

绵阳日报 2021-12-13 08:11 大字

恋上一条街爱上一座城

星期天的早晨,巷子里各种特色小吃的味道开始在空气中交织,巷口的街道上,汽车马达声不断传来,时不时有行色匆匆的行人走进巷子里,循着各自熟悉的香味,在不同的门店停留。

这是12月12日周末的早晨,绵阳城区马家巷,在日复一日的场景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绵阳的城市繁华之下,宽3米、长约460米的马家巷实在是太小了。但正是这个小巷,云集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滋味与人文风情,成为绵阳人和外地游客念念不忘之地。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登军\文陈冬冬\图

1时光迷离的小巷

最近工作太繁杂,习惯早起的张华赖床了。直到一个陌生电话打来,他才不得不睁开眼睛。通话结束一看时间,已经是上午9点。

电话那头,是一位媒体记者,想找张华了解有关马家巷的历史片段和文化典故。他急匆匆地洗漱完毕,前往约定地点。途中,他还约上了几位熟悉的专家,想“趁此机会把有关马家巷的事情,一次性说完”。

周末的马家巷,并没有因为天气变化而显得冷清。等张华走进熟悉的小巷,从巷头到巷尾,青石板地面上往返的人流,将小巷塞得满满的。

在巷子两边,挂着LED店招的店铺前,总是围着人,时不时还传来一阵店主的吆喝声,让漫步的人流不由自主停下来。张华觉得很拥挤,但他很享受这样的感觉,还有弥漫在空气中的各种味道——油茶、臭豆腐、土豆泥、肉串、酸辣粉等等。

在繁杂的滋味中,还有美甲、小饰品、咖啡、奶茶等门店,传统与时尚相互交织,让张华忍不住在心里一声感叹,“这才是生活的味道”。

张华感叹的生活味道,有传统的,有时尚的,感觉迷离而悠然。在现代生活的时光里,马家巷不仅仅是一个美食小巷,因为传统与时尚潮流的装扮,这里也是不少绵阳人和外地游客寻找家乡风情的特色街区。

作为马家巷曾经的居民,张华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着往返的人流,恍然间有点岁月与时空交错的感觉,一段段生活的瞬间或者时光片段在脑子里跳动。

2穿梭在历史时空

从警钟街进入马家巷,左侧墙面上有“明朝成化初,时任绵州刺史宁鸿扩建绵州城,马家巷长263米、宽3米,以原马家公馆而得名”等文字,隐晦地说出,马家巷起源于明代。

地方史志记载,明代绵州城是在宋代绵州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受明末战乱影响,州城“已非旧制”。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洪灾导致绵州城东门、北门被毁,“西南仅存樊圃”。在此后几十年间,每有洪水暴发,“旧城之西南震撼坍塌”。

乾隆三十五年,绵州州治迁罗江,当时绵州“城垣仅存三分之一”。清嘉庆五年(1800年)2月,白莲教进逼绵州,州官刘印全率众赶回绵州旧治,捐献俸禄修复绵州城,在旧城基础上“倍加拓展”。留存到今天的马家巷必然存在于新城,但属于新建还是源于明代“旧址”则不得而知。

税毅先生整理的《绵阳县地籍图集》(1942-1943)中,有马家巷的准确标记。嘉庆五年后到民国,绵阳的城市格局变化不大,说明马家巷或其前身,至少在清嘉庆五年后就已存在了,后来因有马姓人家居住于此得名马家巷。

对巷名的由来有多个说法。一种说法是,明代一位马姓员外曾居家于此而得名;第二种说法是,明代一马姓军户驻屯绵州,家人定居此巷,家族日益壮大后修建马家大院而得名;第三种说法是清嘉庆年间武官马应举在此暂居而得名。不过,地方志书并没有马家人居住马家巷的准确记载,只能算是猜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马姓市民则称,马家巷的得名与他家祖上有关。马家祖上最初居住内蒙古一带,后迁居甘肃、陕西,清中晚期因科举来绵州入仕为官,家人随迁入籍定居,并修建马家大院,大院所在的街巷由此得名马家巷。

3巷子里的历史名人

走在马家巷,吴朝品、文启、宋哲元等历史人物的简介,让这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巷,多了几分文化的气息。

一张《学富五车孝为先》的牌匾,讲的是居住马家巷的绵州拔贡吴朝品的故事。1985年,绵阳旧城改造施工,在马家巷的绵州拔贡吴朝品旧居发现珍藏的书画拓片432件,让马家巷的名字被更广泛的绵阳人知晓,而吴绍典及其祖上的事迹也随着这件事被有心人挖掘出来。

吴朝品的爷爷吴绍典,以孝义传家,29岁丧妻后未娶,独自抚养三个儿子成才,次子吴锡庆官至户部郎中、福建巡道,经朝廷批准为其修建“孝义坊”。吴绍典另一子吴敏斋也是绵州名士,曾在绵州城南修治经书院,在南山建十贤堂,晚年嘱其子吴朝品修建李杜祠。

还有一张《一家代治绵州》的牌匾,讲的是居住马家巷的绵州州官文启的故事。文启的祖父李在文,嘉庆十五年任绵州知州。其父年昌阿于道光十三年署绵州知州,道光十九年“复任”。文启于同治元年任绵州知州,前后“三任二十余载”,卸任后“寓籍于绵”,在马家巷购地修建文公馆。

抗日名将宋哲元,与马家巷也有一段渊源。1915年底,时任国民革命军十六混成旅团副的宋哲元,随冯玉祥部驻防绵阳,家人带着他的爱人常淑清一路赶来,在马家巷文公馆举行婚礼。1940年3月宋哲元因病到西安修养,途经绵阳时病情加重,医治无效于1940年4月5日病故,葬于富乐山。

4记忆中的加速度

对绵阳人和外地游客而言,马家巷是感受生活滋味、寻找生活记忆的场所。走在马家巷,人们总会刻意放慢节奏,在“人挤人”的街面上,去感受生活的“烟火味”,捕捉“一种味道串着另一种味道”的生活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马家巷仅仅是周边机关、单位与宿舍间的生活通道,巷子两边都是“小青瓦平房”,街道地面就是普通的泥巴路。1985年绵阳撤地建市,随着旧城改造的启动,曾经的院落被高楼取代。

警钟街社区党委书记蒲陶军介绍,2012年马家巷启动改造,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家,以特色小吃为主,目前云集商户150家,成为绵阳独具特色的美食一条街和网红打卡地。

新闻推荐

绵阳未来一周天气阴晴相间唱主角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登军)12月10日白天,绵阳境内天气阴雨相伴,气温骤然下滑。未来一周,绵阳境内除17日有分散小雨、...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