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记》选载之十五 有教无类

绵阳晚报 2021-11-28 10:00 大字

◎王晓阳(绵阳)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通过教育可以消除或者缩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读记】

“有教无类”短短四个字,理解上的差别却很大,笔者的翻译是参考子安宣邦的理解译出的。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将此句译为,孔子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将本章译为,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钱穆在《论语新解》将本章译为,先生说:“人只该有教化,不再分类别。”

按大多数《论语》注本的理解,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但孔子办学广招门徒,不分贵贱、贫富、智愚、善恶,谁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这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之前,教育资源掌握在王室和贵族手中,一般平民是没有机会受教育的。这也反映出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有教无类”这个教育思想与“因材施教”是互为补充的,前者是指什么人都要教,后者是指针对不同的人教的内容和方法不一样。这也反映在《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学生问仁、问政等问题的不同回答上面。

上述的解释是强调孔子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平等对待一切人。但子安宣邦的理解角度有些不一样,他在《孔子的学问》中引用了几位学者对此句的理解,他们强调的是教育本身的重要性,意思是人是有类别、有差异的,通过教育可以消除或者缩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通过教育学习,人人都有获得文化的可能性,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性。

这两种理解看似区别不大,实际上差别很大。前一种解释重点在说教育者,是一种主观上的要求和努力,提倡和要求大家平等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人。但是,这种要求和努力事实上很难做到,从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到后世的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做到,很多人限于贫穷和偏远,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即使到了现代,都还没完全做到无差别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还有不同类别的学校,人们所受的教育差别是很大的。而后一种解释却道出了一个客观道理,每一个人通过努力都可能成功,都可能减少差别,这也为历史发展和很多人的成长所证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赞同后一种解释。按这个解释,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不是教育要对所有人平等。或者说,孔子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是伟大的教育家,不是提出教育要平等,而是提出教育抑或学习(说“学”更符合《论语》的特征)本身的重要性。

(本文选自《论语读记》,王晓阳著,2021年6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立行立改守牢安全底线 绵阳市排查整治用电用气安全风险隐患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谢艳)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强化用电用气安全防范,按照省安办统一部署,市安委会决定从今年11月起至12...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